韩国为什么会成为七雄中最早灭亡的国家?与远交近攻有关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诗仙李白在其系列作品《古风十九首》中所写的,这也是很多读者都朗朗上口的诗句。

  为什么韩国会被秦国第一个干掉呢?韩、赵、魏、楚、燕、齐,看到这个顺序,大家会不会有些眼熟呢?

image.png

  或许很多同学都猜到了,对,没错,这就是秦灭六国的顺序。可是,你知道秦国为什么要这样去灭掉六国呢?

  这都要从应侯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说起。

  早在范雎入秦之时,便提出了“远交近攻”,即交好燕齐等鞭长莫及的国家,加紧进攻三晋与楚国,这一策略为秦国此后不断扩张领土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嫪毐、吕不韦两大政治集团之后,便与王翦、尉缭子等人开始分析各国情况,最终敲定了先灭韩赵,稳住魏楚,继续交好燕齐的国策。而此后秦军出击攻打六国,也都是按照这一顺序进行的。

  说起韩国的灭亡,就不能不提那场让韩国走上巅峰的“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变法的内容在这里就不多说了,笔者在之前的文章曾就这场变法的内容分析过“申不害变法”对韩国的影响,当时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申不害变法”在使韩国“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的同时,也为韩国此后大兴术治,招致亡国埋下了祸根。

image.png

  在“申不害变法”之后,韩国君臣寄希望于“术治”强国,换句话说,就是等着天下掉馅饼,而且还要精准地砸中韩国。当然,韩国也没有少为天下掉馅饼而“努力”,其中最经典的“努力”,莫过于“移祸大邦”、“肥周退秦”、“治水疲秦”这三大政治乌龙事件。

  在这三件事情之后,不仅作为战国后期唯一一个能够和秦国硬碰硬的国家——赵国差点玩完,韩国自己也把国内主力、要道、重镇丢了个一干二净,还为秦国整出了一条郑国渠,使得作为秦国腹地的关中成为了一个水旱无忧的“天府之国”。

  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天府之国”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一书中,是用来形容拥有郑国渠之后的秦国,特指关中平原,而后大家才约定俗成地将成都平原称之为“天府之国”。

  韩国的灭亡,与自身实力弱小,却坐拥宝山,“怀璧其罪”的因素在里面。

image.png

  韩国的地理位置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韩国周边都是一群“爹”,被作为战国首强的魏国、虎狼之国的秦国,还有都曾是一流强国的赵、楚、齐夹在中间。在这群“爹”的“呵护”之下,你翻阅史书上关于韩国的描述,入目皆是“秦拔我多少多少城”、“楚败我多少多少大军”、“魏围我某座城池多久多久”……

  由此可见,就算是有了“申不害变法”,韩国国力大增,但是在这一群“爹”的窥伺之下,韩国还是无可奈何地成为了一个“战五渣”的存在。

  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韩国或许还不会被秦国选中。秦国选中韩国,那是因为韩国这块肥肉太“诱人”了。

  我们都知道,在战国时期的各个排行榜里面,韩国几乎都是毫无疑问的垫底,可在军械水平这一方面,韩国绝对是七雄之中当之无愧的“大佬”。

  就连那位战无不胜的武安君白起也都曾感叹韩军军械的精良,虽然到了战国后期,韩国国力锐减,早就没有了继续制造精良军械的资本,但是韩国军械制造的技术还在,这对于秦国而言,简直就是一座宝山,还是一座基本上不设防的宝山……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