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周朝都是分封制 汉朝效果为什么比周朝效果差
你真的了解汉朝和周朝分封制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周王室依靠分封制,形成一个共主联盟并维持了约200余年年的实际盟主地位和约500年余年的名义盟主地位(因为周朝存在时间不确定,大约800年左右),而汉初确立的分封却没有维持太久就爆发了异姓王叛乱和七国之乱,造成双方如此大的区别,原因是什么呢?
1.历史情况不同
西周分封起于武王伐纣,分封的主要是当时已经存在的诸侯、周宗室还有姜尚等功臣,还包括旧商势力也就是封在宋国的武庚。整体看,周朝制定了比较全面的制度,也就是周礼,确立了自己盟主的位置。周王室依靠宗室和功臣的力量实现了对旧商贵族和有实力的方伯的监视和控制,并把持续稳定下来。同时在遵守周礼的情况下,诸侯国内部维持独立地位,诸侯和周王室的关系并不是完全隶属关系,诸侯内部在发展,但受制于实力原因,发展缓慢。
汉初分封是在刘邦实现楚汉战争胜利后,对主要实力派进行分封,同时为了维护刘氏江山,分封自己的儿子、弟弟和侄子,形成异姓王和同姓王。分封异姓王属于刘邦无奈而选择,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作为皇帝的刘邦自然不希望裂土封王,这些异姓王要不是六国王族,要不就是韩信这样的绝对实力派,封王是为了稳定局面,刘邦不想接受共主联盟,注定和异姓王决裂是早晚的事。由于刘邦成为皇帝时,年事已高,他必须在有生之年为儿子清除这些障碍,采取主动对异姓王动手的举措,试图剪除异姓王。同时,离心离德的异姓王也没老实,和匈奴等汉朝的敌对势力勾结。因此,双方的冲突是避免的。
汉朝同姓王造反则是因为汉朝在吕后去世后,刘邦第四个个儿子刘恒即位,引起了诸侯王蠢蠢欲动。尤其在铲除诸吕过程中出力的齐王刘肥一系,对中国结果是不满意的。而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因为血缘的关系对刘恒并没有忠诚的感情,因为吴太子被文帝的太子用棋盘误伤致死后,彻底不理会汉朝廷。如果这种局面没有出现大的变动,双方或许相安无事维持下去。汉景帝又在晁错等人的支持下提出削藩,给诸侯王谋反而口实。
2.力量对比不同
周王室通过大规模的分封,不断形成新诸侯国。另外,通过适时的敲打不听话的诸侯比如烹了齐国的国君。随着分封国的增加,形成各个封国的相互制约,彼此之间相互防范,在王室实力没有明显衰落的情况下,诸侯国不敢妄动。而周王室的同姓国(姬姓国)都占据重要位置,比如晋国和鲁国。在同姓诸侯国的支持下,周王室在最初200-300年间,对大多数诸侯国有控制权,但南方的楚国除外。
汉朝初年刘邦之所以选择分封,实际上是力量不足的表现,因此这些异姓王存在分离倾向很强。而刘邦也不会恢复周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的情况,制约力量不足。同姓王在刘邦活着的时候不敢有异动,在刘恒即位后,真正的汉朝嫡传结束了,同姓王对于天下有了想法,尤其刘濞占据好地方又有实力,企图联合诸王造反。而汉景帝又采取削藩政策,让诸侯王之间开始结盟,形成反对汉朝廷的力量。
3.周朝并非一帆风顺
周初也爆发了三监之乱,就是周宗室和武庚勾结发动叛乱。南方的楚国一直对周王室不满,并试图称王。而西周末年,随着周王室实力的下降,诸侯已经开始不那么严格遵守周礼,在发生国人暴动后,周厉王被赶走,周王室尊严已经严重受损。而周幽王时期出现的戎狄入侵,周幽王被杀,则完全让王室名誉扫地。其后的二王并立则让周王室逐步沦为傀儡。因此西周虽然是天下盟主,但也有造反的情况出现。
4.郡县制已经深入人心
秦从商鞅变法开始就推行郡县制,作为大一统王朝,郡县制比分封制更适合维护统一。刘邦和他的谋士们自然不希望分封,加上刘邦平民出身没有家族基础,他更愿意接受郡县制。因此,郡县和封国并立,是刘邦为了维护统一的无奈选择。而选择的背后则是实力的较量,西汉的皇帝都在削藩,说明实力在上升,到武帝时期,经历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汉朝廷已经具备完全控制局面的能力,封国制就被逐步抛弃了。在这个过程中,力量各方心知肚明,在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
分封制更适合生产力低下,大一统观念没有那么强的商周时期,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于“国中国”存在的情况,帝王是不能容忍的,只能通过削藩来缓解矛盾,于是,出现了诸侯国的七国之乱、八王之乱还有诸侯王实现逆袭的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