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崇祯的那些皇亲国戚都拿不出钱?

  封建时代,每个王朝到最后都会出现极端的两极分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在王朝末年比比皆是。而在明朝,由于朱元璋开国之初分封了很多的藩王,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这些藩王和宗室已经繁衍了近十代,人数众多,王府中搜刮的财产已经多得数不胜数。除了朱家人之外,还有很多依附于皇室的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宦官等集团也聚敛了不少钱财。但是,古语有云:“多藏厚亡,乱世每见之。”在乱世之中,这些财产反而成了他们招致杀身之祸的根源。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藩王之中,富可敌国者不在少数,但是有识之士却少之又少,这归罪于明成祖朱棣。朱棣在篡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之后,为了防止其他藩王效仿自己,于是剥夺了藩王领兵的权力,甚至连科举从政的权力都没有,皇帝还赏赐金银财宝和土地庄园给藩王,以消磨他们的斗志,在这样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藩王自然是胸无大志,整日流连于温柔乡而不能自拔。哪怕到了明末,他们依附的明王朝即将在内外交困中倒下,但这些藩王依然无动于衷,仿佛事不关己,根本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哪怕一钱银子去挽救这栋即将坍塌的大厦。

  先举一个藩王代表为例,楚王朱华奎,朱元璋第六子朱桢的后代,1580年继承楚王爵位,一共在位63年。到明朝灭亡之前,楚王府经过两百余年的经营,府内钱财堆积如山。1643年,张献忠率军进攻武昌,湖广的地方大员们希望楚王能够出钱助饷,以招募士兵、增强武昌的防守,地方大员们认为,即使楚王不为朝廷着想,也会为了保住自己的安全而出钱募兵。但是,他们低估了楚王的吝啬,当地方大员们齐聚楚王府时,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楚王拿出了一把包金交椅,对在座的官员说:“此可佐军,他无有!”一把椅子,就算全部是黄金,也解决不了多少问题,更何况是一把包金交椅,官员们大失所望,再也没来找过楚王。

  楚王真的没钱吗?自然不是。等到张献忠攻打下武昌后,楚王两百多年搜刮的财产全部成了张献忠的战利品,据史料记载张献忠“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取完之后还不忘嘲笑一番:“有如此赀财而不设守,朱胡子真庸儿!”守财奴楚王朱华奎也没得到什么好下场,被张献忠扔到长江里淹死了。

image.png

  崇祯老丈人、嘉定伯周奎

  地处武昌的楚王不愿出银子募兵,而身处北京的崇祯老丈人、嘉定伯周奎也差不多。崇祯十七年(1644年),国库早就入不敷出,已经无力支出战争的费用了。为了堵住窟窿,崇祯皇帝下诏,命在京的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们捐款助饷。崇祯皇帝并没有为他们明码标价,而是希望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为国分忧,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是,圣旨一下,原本家财万贯的达官贵人们就纷纷开始哭穷,表示自己“两袖清风”,根本没有那么多银两,但是为了共度国难,愿意卖房捐款,崇祯心里明白,这些都是做给自己看的。别的人不出也罢了,崇祯皇帝寄希望于自己的老丈人、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毕竟没有了自己这个女婿,周奎这个国丈就变得一文不值了,甚至还会被李自成杀掉。

  看到周奎没有表态之后,崇祯皇帝便专门派太监前去向周奎单独传话,希望他带头捐款,以便让自己度过难关。但是,无论太监怎么哭诉请求,周奎就像铁公鸡一样一毛不拔。连老丈人都不带头,其他人可想而知,崇祯皇帝最后筹措军饷的努力也宣告失败。

  不久之后,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尽,而周奎的万贯家财也就成李自成的了,因为大顺军对明朝的达官贵人执行“追赃助饷”的运动,周奎为了保住性命,吐出了三百万两白银。他宁可被李自成打一顿,逃出所有家产,也不愿意拿出哪怕一点点来救自己的女婿,这样的皇亲可谓愚蠢至极。

  多藏厚亡,乱世每见之,在乱世之中如果这些人拥有着无尽的财富,却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最终这些财富只会成为他们败亡的追命符。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