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的生平如何?为什么百姓要立庙来祭祀他呢?
郭淮,字伯济,生年不详,卒于魏正元二年(255年),太原阳曲(今山西阳曲县)人。是三国时期与牵招、田豫等齐名的边地将领和地方官。
郭淮身于孝廉,早年曾做过郡丞,曹操的丞相府兵曹议令史。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蜀秦岭分界后,他与魏国将领镇守于雍州,先后为军司马、将军、州刺史。
郭淮颇具军事才能,他与先后镇守雍州的夏侯渊、张合、司马懿等曹魏将领一起协谋方略、攻取防守,成为诸将军事方略的主要策划者。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将夏侯渊与蜀军定军山
(今陕西勉县南)一战兵败而死,曹军因失主帅,纷扰不知所为,而蜀军仍在进攻之中。时郭淮为夏侯渊的司马,他与督军杜袭一起,收聚散兵,共推张合为主帅,才能得曹军安定下来。次日,蜀军仍取饱势,列阵于汉江南岸,准备渡江。曹军新易主帅,军力虚弱,诸将都想阻汉水为阵,抵挡蜀军的进攻。但郭淮认为,如果阻汉水而设阵,定会使蜀军看出曹军的虚弱,使其奋力争夺,曹军就难以阻挡;不如远离汉水为阵,以示曹军强大,蜀军就不敢突然进攻,即便蜀军敢于渡江而北,曹军也可乘其半渡而击之,取得胜利。曹军依照郭准的计策,远离汉水设阵,蜀军果然疑惑,不敢改渡江,罢兵而归。曹操得知这一情况后,对郭淮大加赞赏,并让他继续担任张合邻的司马。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吸取前几次粮运不济,攻魏失利的教训后,
一面从斜谷山兵攻魏,一面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设卒屯田,以某长期攻守之策。是时,郭淮与司马懿一起,屯军于渭水北岸。这年四月,请葛亮引军进至郿(今陕西郿县),为抵御蜀军进攻,司马懿悉出军渭南,以形成背水一战的态势。郿县西北25里,隔渭水有积石原,西北与陇山相接,形势险要,易守难攻。蜀军如果占据此地,进而扼守陇山,就会阻阻断魏国吴中与陇西通道。郭淮分析形势,充分估计了诸葛亮的进军意图,力排众议,提出分军防守积石原的计划,并亲率士卒,于此设垒布阵。正如他所料,蜀军舍渭南而不争,猛烈攻袭积石原,由于郭淮先据此地,严密防守,才击退了蜀军的进攻。
在防守关中、陇石,与蜀汉相持的军事斗争中,郭淮善于谋兵料势,起到了将佐与统帅的作用。对于当地少数民族人民,他也善于团结合作,帮助他们改进生产,过上安定的生活。他在关右
3O余年,除了用意于对蜀汉的防守之外,还常常深入氐、羌等少数民族的下层人民当中,了解他们的身世、年龄、人口发展状况,与他们勾通感情,增进了解和相互间的信任。并且,还不断将边地—些游牧族迁徙到内地,使之转为农耕生活,促进了他们与汉族的同化。正始元年(240年),他将羌族迷当郎族3千余落迁入关中,使之进入定居生活;同年,凉州少数民族首领休屠率种落2千余家归附雍州,他又将其迁陡于安定,曹魏因此而设西川都尉,管理这里的少数民族人民。正因为这样,他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蜀军复出陇右,而魏之陇西地区欠收,军粮无着,曹魏打算从关中运粮解决兵饷,郭淮号召羌人,各家出谷,支持军用。在他的号召下,羌人踊跃输谷,使军食用足。
曹魏的雍州,地跨关中、陇西,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氐、羌的聚居地。能否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合理解决民族问题,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人民本身的利益,而且也关系到曹魏的统一。郭淮身居雍州,以魏国的统一事业为怀,注意团结当地各族人民,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其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正象曹芳在嘉平二年褒奖他的诏书小说的,他“外御寇虏,内抚民夷”,“功绩显着”。就在这一年,他被进位至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他死后,雍州百姓在长安为他立庙来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