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之战时魏国与赵国相争,最后得利的为什么是秦国?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战国初期,魏国因魏文侯的改革率先强大起来,实力雄踞七雄之首,因此引起其他诸侯的戒备。

  到了战国中期,虽然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死的死、老的老、跑的跑,但是庞涓统帅的魏武卒依然给诸侯强大的压力。

  诸侯们也感觉到机会来了,赵成侯便向齐威王和宋桓侯师好,并且与燕文公会盟。

  这样一来,魏国陷入被诸国联合进攻的可能,魏惠王为了解除这种危机,便向赵国发动进攻,这便是桂陵之战的大背景。

image.png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小弟卫国,占据数座城池,导致魏国发兵攻打赵国都城。

  在魏武卒的攻击下,邯郸城眼看不保,赵成侯便向齐国求救。作为近邻,齐国不希望魏国再次强大起来,于是派兵救援赵国。

  此时魏军已经攻破邯郸,齐国再发兵赵国已经来不及了,孙膑认为魏国都城守军空虚,建议兵分两路,一支佯攻大梁城,一支埋伏在桂陵。

  事情果如孙膑所料,庞涓听说大梁城被围,急忙调军回救,结果中计被俘。

image.png

  一场桂陵之战,虽然让高高在上的魏国吃了苦头,但是魏军主力损失并不大,而且依然霸占着赵国的邯郸城。

  次年,魏惠王联合韩国,发兵击溃包围襄陵的齐、宋、卫三国联军,一时间形势急转直下,齐国考虑再三,被迫请楚国出面调和,双方罢战言和。

  公元前351年,魏惠王和赵成侯不仅冰释前嫌,而且还在漳河边再次结盟,与此同时,魏国撤出占据邯郸城的军队,而齐国则释放庞涓回魏国。

  依当时情况而言,齐国虽然处于被动状态,但还没沦落到讲和的地步,齐威王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一,齐威王相信,既然能够打败魏国一次,就能够第二次打败魏国,以后总会有机会;

  第二,齐、魏两国相争,便宜的是其他诸侯国,因此双方没必要这样耗着;

  第三,魏国也有糟心事,河西之地正被秦国疯狂猛攻。

  在这几种情况下,齐威王选择议和,虽然魏惠王不太甘心,但也不得不同意。

image.png

  如果说桂陵之战前,魏国还保持着霸主风范,能够压制得住其他诸侯国,可是桂陵之战后,魏惠王已经控制不住其他诸侯了。

  在战国中前期,魏武卒横扫五国,唯有东北角的燕国没有直接交手,如今一旦打破不败的形象,再想重建就几乎不可能,一超六强的天下格局顿时发生改变。

  在桂陵之战中,到底哪一国获利最大?是掠夺邯郸资源的魏国,或是围魏救赵的齐国,还是据守南方隔岸观火的楚国?都不是,而是西方的秦国。

  战国初期,魏、赵、韩三国初立,为了在乱世中生存,三晋结成战略同盟,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魏国不得不向西发展。

  这段时期,秦国步步后退,直到50万秦兵被吴起击溃,秦国彻底丧失河西,已到了灭国的边缘。

  魏武侯时期,三晋分赃不均,赵国对魏、韩极为不满,三国关系渐行渐远,可此时的魏国依然强大。

  到了魏惠王时期,三晋结盟的关系正式破裂,魏国的战略方针也发生巨大改变,最明显的标注是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

image.png

  从此,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心从西方转向了东方,安邑城一天天的衰落,河西之地的防御级别也越来越低。

  桂陵之战时,已经是商鞅推行变法的第五个年头,秦国的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魏国主力面对齐、赵、宋等国时,秦国已经收复河西之地,打开了东进中原的道路,并且兵锋直逼魏国的旧都安邑。

  桂陵之战,可以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谁是渔翁?秦国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