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张辽和于禁都曾经被俘过,为何唯独于禁遭到唾弃?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张辽于禁都曾被俘投降,为何关羽张辽名垂千古,于禁遭人唾弃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的历史上,许多将领都经历过被俘投降的事情。其中最有名的三位将领分别是关羽、张辽和于禁。他们都曾经被俘过,并且投降了敌人。但是,关羽和张辽的投降并没有让他们的名声受到影响。相反,他们因为自己的战绩被选入古代的七十二名将。可是于禁却遭到了大家的唾弃,屈辱的死去。幸与不幸,为何差别这么大呢?

  一、关羽、张辽、于禁被俘投降的过程。

  关羽被俘是在曹操讨伐刘备的时候发生的。当时刘备以截击袁术为名,离开许都。他在完成作战任务后,并没有回到许都,而是杀了曹操的守将车胄,袭取了徐州。在这个时候,北方的袁绍大兵压境,准备发动对曹操的进攻。曹操在与部下进行讨论后,迅速发兵打败了徐州的刘备。

  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将关羽包围在下邳。曹操爱惜关羽的人品武艺,用计将关羽围困在土山之上。经过张辽出马相劝,关羽与曹操“土山约三事”,投降了曹操。在此后,曹操为了收服关羽,给了他优厚的待遇。但是,关羽的心一直不为所动,最终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的麾下。

image.png

  张辽被俘是在吕布灭亡的时候。吕布在与曹操、刘备联军交战中,接连失利,便躲入小沛坚守。由于他对部下刻薄寡恩,遭到了部将的背叛。在白门楼上,他被部下捆绑起来送交曹操。虽然吕布百般乞怜,曹操依然将他与陈宫、高顺一同杀死。

  同样是被俘的张辽却显得大义凛然,他一边痛斥吕布的卑躬屈膝,一面对曹操破口大骂。被激怒的曹操拔出宝剑要杀张辽,却被刘备、关羽等人拦住。曹操也借坡下驴,放过了张辽,张辽也因此投降了曹操。

  在投降曹操之后,张辽的待遇并不高。但是张辽依靠自己的能力,不久便脱颖而出。他在战场上屡建战功,白狼山之战中,他冲入敌阵,斩杀了敌方主将蹋顿单于。而在防御合肥的时候,他多次打退东吴的进攻。

  在孙权亲自率领十万人马攻打合肥的时候,张辽率领七千多曹军进行抵抗。他先是率领八百敢死队杀入孙权的大营,逼得孙权拿着长戟跑到高冢上自卫。在孙权屡攻不克撤军的时候,孙权又在逍遥津奇袭孙权,险些杀了孙权。从此之后,孙权放弃了攻打合肥的企图,把目标转向荆州。在张辽晚年患病期间,孙权还心有余悸的对部下嘱咐,张辽虽病,不可轻视,要大家小心。

  于禁是曹操的老部下,他被俘是在襄樊之战期间。在这一场战役中,关羽出动了三万多水步军,攻打襄樊的七千多曹仁守军。当时曹操身体有病,和主力一起滞留在关中。曹操派出了于禁、庞德率领的七军精锐兵力,共计三万人。这已经是曹操心中异姓将领带兵数量的极限了。

  于禁、庞德的军队来到襄樊前线,暂时阻止了关羽的攻势。曹仁为了获得掎角之势的援助,派于禁率领援军驻扎在城北十里的地方。但是于禁不熟悉当地的地理情况,在汉水暴溢的情况下,军队遭到了洪水的淹没。关羽出动水军,轻易地俘虏了于禁和他的部下。

  于禁见到关羽后,立刻就向他投降,乞求活命。关羽虽然没有杀他,还是将他投入荆州的监牢。庞德则面对关羽威武不屈,关羽劝降不成后,只得将庞德斩杀。于禁在荆州之战后,又落入了东吴之手。在孙权向曹魏投降后,于禁回到了曹魏。不久,他被曹丕羞辱,气病而亡。

  二、关羽与张辽的投降为何没有遭到他人的非议。

  关羽和张辽投降的情形各有不同,他们没有遭到他人的非议,情况也有所不同。不过,他们的投降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保有自己的忠义名分,这也是其他人说不出毛病的地方。

  关羽在投降曹操的时候,是在刘备兵败的时候。这个时候刘备下落不明,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家眷,投降了曹操。但是,关羽在投降的时候,和曹操“土山约三事”,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因此,关羽的投降并不是无条件的投降,而是有着前提条件的。

image.png

  关羽的条件主要是申明自己的忠义立场,他投降曹操只是权宜之计,在得知刘备下落后,依然要回归旧主。曹操为了收服关羽的心,答应了关羽的条件。在得到关羽后,曹操想尽了办法来笼络关羽,可是关羽一直不为所动。

  曹操为了试探关羽的真心,特意派关羽的朋友张辽去试探关羽。关羽明确地说,自己绝对不会背叛刘备,但是由于受了曹操的厚恩,一定要立下战功报答了曹操才离开。张辽怕曹操加害曹操,为此犹豫了一夜,最后才告诉曹操。曹操得知后,不但没有怪罪关羽,反而更加敬佩关羽。

  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报答了曹操的恩义。随后他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去投奔故主刘备。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大丈夫来去分明的举止,得到了天下人的敬佩。

  而张辽的被俘投降,也并不是主动屈膝投降。他面对曹操的威胁,毫无惧色。只是在刘备、关羽的劝阻下,曹操的主动致意,亲自释放张辽的绑缚,脱掉自己的衣服给张辽穿,张辽感到了曹操的诚意,方才投降的。

  而且张辽的投降,是在故主吕布已经死去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张辽对吕布的忠义名分已经丧失了,张辽已经成为了自由之身,有了重新选择主人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张辽选择曹操为新的主人,于情于理都无可厚非。而且张辽在日后的战争中,依旧保持了对主公的忠义,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三、于禁的投降为何遭到大家的诟病。

  可是,与关羽和张辽的投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于禁投降后,大家对他的评价。曹操在得知于禁投降,庞德就义的消息后,感叹说自己和于禁相知三十年,谁知道临危处难,还比不上一个庞德呢?而关羽根本就看不起投降的于禁,直接把他送进了荆州的监牢。在于禁落入孙权之手后,又多次遭受孙权部下的侮辱。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遭到对方的呵斥。

  等到于禁终于回到曹魏的时候,在短短几年的煎熬后,于禁已经须发皓白,形容憔悴。他对着曹丕哭泣顿首,可是也没有得到曹丕的原谅。曹丕虽然假意对他进行安慰,还拜他为安远将军。可是曹丕派于禁出使东吴,在走之前,让于禁去拜谒邺城的高陵。在陵墓中,曹丕让人画上壁画,里面是襄樊之战的场景。其中有于禁投降时的丑态。于禁看后,羞愧愤恨而亡。即便是这样,曹丕还是不放过他,给他一个恶谥为厉侯。

image.png

  那么,为什么于禁的投降遭受了大家的鄙视呢?这里面有着以下的几个原因。首先,于禁的投降是主动投降。于禁是被俘之后,因为贪生怕死而投降的。在这个时候,他暴露了自己的本性。与关羽和张辽视死如归的形象不同,于禁为了活命,对关羽摇尾乞怜,让人对他的行为感到鄙视。

  其次,于禁辜负了曹操的信任。在曹操手下的将领中,除了他最信任的夏侯惇、夏侯渊、曹仁三位亲族将领外,于禁是最受曹操信任的异姓将领了。在曹操时期,于禁统帅的七军,是异姓将领中所率军队的最高数量。而且,于禁也是五子良将中唯一一位拥有假节钺权力的将领。从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曹操对于禁是何等的信任器重。

  在襄樊之战中,曹操因为身体有病,无法迅速赶到前线。因此他才派出于禁率领军队去增援襄樊。在战斗中,于禁、庞德的七军被关羽消灭,二人被俘。庞德跟随曹操的时间,要比于禁跟随曹操的时间短得多。可是庞德却威武不屈,英勇就义。于禁则卑躬屈膝,乞求饶命,这让曹操十分意外。因此,曹操才会发出那样的感叹。

  正是有了庞德的对比,才使得于禁的表现让人感到无法容忍。这也是东吴君臣鄙夷于禁的原因,更是曹丕耿耿于怀的原因。因此,曹丕才会采取那种手段,对于禁进行严厉的谴责。这也是对那些首鼠两端的人员的警告。

  第三,是于禁的表里不一让人倍加鄙视。我们看于禁的历史记载,在被关羽俘虏之前,他的行动堪为当时的道德典范。他带兵有方,作战勇敢,是曹操信任的名将。在曹操作战的时候,进军的时候,于禁经常担任先锋,在撤退的时候,于禁经常担任后拒。而且,于禁遵纪守法,对纪律执行很严格,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这使得他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可也让其他人对他十分惧怕,也不得大家的人心。

  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他对待自己的朋友昌豨。他的朋友昌豨背叛了曹操,曹操派于禁去讨伐他。昌豨因为和于禁是老朋友,就去于禁那里投降。大家都认为昌豨既然已经投降,就应该把他送到曹操那里发落。可是于禁却借口曹操的法令,被包围后投降的敌人不赦免。于是,于禁哭着将昌豨斩杀了。曹操听说这件事也叹息说,昌豨不来找我投降,去找于禁也是他自己的命运啊。

  于禁做事如此不近人情,堪称遵纪守法的道德典范,却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做出了令人可耻的举动。他的投降,远比其他人的投降更让人深恶痛绝。再加上他平时的作为,已经让大家感到非议。在这个时候,大家自然对他落井下石,不会同情他一分一毫。

  结语:

  在三国时期的三位名将关羽、张辽和于禁,都曾经被俘投降过。可是关羽和张辽依然成为三国的名将,而于禁却身败名裂。这中间的原因主要在双方投降的情况不一样,对个人的价值观的不同体现上。

  关羽投降曹操是有条件的,他在投降曹操的时候,毫不掩饰对故主的忠诚。为了报答曹操的恩义,关羽斩颜良解了白马之围才走,体现了大丈夫来去分明的性格,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赞誉。战略的投降则是在吕布死后,自己已经没有了故主的羁绊。同时由于曹操的诚心招揽才投降的,也不失大丈夫的本色。

  可是于禁的投降则完全两样。于禁是曹操最信任的异姓将领,也是唯一拥有假节钺权力的异姓将军。可是在兵败被俘后,他却为了活命主动投降关羽,完全辜负了曹操对他的信任。而且他在平日里道貌岸然,一直充当着道德典范,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当他的形象崩塌的时候,就更遭到了大家的唾弃。于禁最终也没有多活几年,在最后这几年中,他备受心灵的煎熬,真是早知今日,悔不当初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