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尉迟敬德的名字,有什么争议?为什么史书与墓志铭记载的不同?
尉迟敬德,隋末唐初时期将领,唐朝开国名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七。他骁勇善战,戎马一生,是是扶持李世民登基的肱股之臣。曾灭夏王,杀元吉,击溃突厥,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敬德,是他的字表,《尉迟敬德碑》和《新唐书·尉迟敬德传》中有记:“尉迟恭,字敬德”。但在1971年发掘出的尉迟恭墓中,墓志铭上又清清楚楚写着:“公讳融字敬德”,也就是说,尉迟敬德的名字是尉迟融。
一、立头功,却落于人后
按理说,墓志铭是由尉迟敬德的家人亲自置办,不可能搞错名字,而且《尉迟敬德碑》是与尉迟敬德同一年代的许敬宗所著,也不可能搞错名将的名字才对。到底尉迟恭和尉迟融,哪个才是尉迟敬德的真名?
这个疑团,要从尉迟敬德的官场经历说起。前面说到,尉迟敬德为唐太宗李世民立下不少功劳,“玄武门之变”后,群臣论功行赏。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并居头功,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领一样的封赏,尉迟敬德封右武侯大将军,赐吴国公爵。
而在那之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都得到升迁,官拜一品宰相,而尉迟敬德却一直都是正三品的右武侯大将军。
尉迟敬德一直觉得自己为大唐立下丰功伟绩,整个朝野无人能比,而如今却屈居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之下,心里很是不平衡。因此,他每次上朝,只要抓住那三人的错处,便会不留情面地加以指责,长此以往,便和几位宰相生出芥蒂来了。
两年后,尉迟敬德也得到升迁,出任襄州都督,之后又调任同州刺史。虽说是升迁,尉迟敬德心里却还是不满,如此一来,他便被调离了长安都城,从一个中枢大臣,变成了地方官员,跟那三位宰相相比,只能说是差多了。
二、尉迟恭被警告和怀疑
尉迟敬德升任同州刺史那年,李世民摆下宴席,邀尉迟敬德回京赴宴,接到皇上的宴席邀请,尉迟敬德不禁心中得意起来:看来他在皇上心中,还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功臣啊!
到了宴席上,尉迟敬德却意外发觉自己并不会坐在臣子首席的位置,于是怒从心头起,指着在他上座的人大骂:“你算个什么东西?也配坐在我的上席?你有为大唐立过什么功劳吗?”
此时坐在尉迟敬德下席的李道宗为了局面不闹僵,便出来打圆场,跟尉迟敬德解释,没想到话还没说完,便被尉迟敬德一拳打翻在地,一只眼睛差点被打瞎。
李世民为此勃然大怒,当即散了宴席,叫尉迟敬德到殿前来,疾言厉色道:“你自从做了高官,眼里愈发没有国法了。我以前以为汉高祖杀韩信彭越是不对的,如今看来也是有道理的。我治国当赏罚分明,你最好好自为之,别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尉迟敬德听了皇上这番话,心里才感到后怕,明白自己就算有功在身,也是可能受到惩罚的,这才收敛了嚣张的气焰。
此后,尉迟敬德便一直在地方上任职,一直到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有人状告尉迟敬德蓄意谋反,李世民才把尉迟敬德召回京城问话。
面对李世民的责问,尉迟敬德又气恼又失落,正色道:“对,臣是谋反!微臣这么多年跟随陛下,征战杀戮无数,南征北伐,身上有无数的刀伤箭痕,如今天下太平了,陛下却要怀疑我谋反了吗?”
说着,尉迟敬德脱下了自己的衣裳,露出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疤。李世民看到这些深浅不一的伤疤,想起了当年尉迟敬德数次救他于水火,不禁泪流满面,向尉迟敬德说:“朕是不会怀疑爱卿的。”
三、看破红尘,尉迟恭遁入道门
虽然李世民不再怀疑尉迟敬德了,但尉迟敬德却对这个官场失望透了,他用一生去扶持守护的皇上,不仅没有给他应得的地位,将他派遣到地方上任职,还警告他好自为之,甚至怀疑他有谋反之心。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尉迟敬德向朝廷递交辞呈,意欲告老还乡,他已经厌倦了这个官场了。
回到家乡后,尉迟敬德开始沉迷道学,面对坎坷的仕途,尉迟敬德选择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一心求道,不再和外人往来。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时期,信道之人一般都要改掉自己的名字,以示了却前尘往事。尉迟敬德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改名的。
尉迟融这个名字,也和道家有莫大的渊源。道家崇尚“冲虚融和”,正如《道德经》中所述:“知常容,容乃公”,也就是坦荡公平地面对世事的意思。这“容”便通“融”,“公”便通“恭”,尉迟恭就是尉迟融了。
至于为什么史书上的记载和墓志铭上的记载不一样呢?根据唐书记载,那时候五品以上的官员,改名字是要向朝廷报备的,而尉迟恭的名字在后面的记载中没有更改,也就是说,他很可能没有向朝廷报备。
这也是有史实可以推论的。公元646年,也就是尉迟敬德告老还乡后的第三年,同处凌烟阁功臣的张亮因为预言书中有自己的名字,便以为自己能称王称帝,最终被举报处死。可见,名字怎么取,在当时也是非常微妙的事。
而道德经那一句“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也很有可能被人曲解成“融乃恭,恭乃王,王乃天”,从而给尉迟敬德冠上意图谋逆的大不敬罪名,说不定就给全家惹来杀身之祸。
因此,尉迟敬德有可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加上自己已经辞官,就将改名一事隐瞒下来,只有家里人知道,所以后来由家人置办的墓志铭中,便用了“融”这个名字。
纵观尉迟敬德一生,为人虽性情急躁,却非常纯良直率,为大唐江山无数次搏杀于沙场,见血于阵前,最终却仍无法避免被他一心效忠的君主怀疑威胁,连改个名字都要小心翼翼,不敢声张。
宦海浮沉,最终只教会了尉迟敬德“谨小慎微”四个字,不禁令人唏嘘,但尉迟将军那些忠勇仁义,护佑一方的英雄故事,将永传于世,永远被世人敬为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