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立了军令状,为什么诸葛亮却没有处置他呢?
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是很难的,稍有社会阅历的人恐怕都清楚,来自敌对阵营的事,往往处理着很简单,可己方阵营的事处理起来却非常难。哪怕《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了的诸葛亮也是如此。
其实,诸葛亮在未出山前,虽表面上是一副“不问天下事,只做隆中人”的悠然模样,但实则却时时密切关注着外面的世界。且还相当会自我经营,比如都知道《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一句: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
所以诸葛亮无非在等待一个时机罢了。因为倘若他真想悠闲于乱世之中,岂能任由这种话传扬开来?就更不要说,他还总是自比管仲乐毅了。刘备读懂了诸葛亮的心思,因而连跑了三次,这才把诸葛亮请出山。
从此后刘备便一再替诸葛亮站台助威,每当关羽和张飞不服时,总见刘备悄无声地站在诸葛亮身后,立刻关羽和张飞就老实了——他俩可以不听诸葛亮的,但刘备的态度,却必须要支持。
但问题是,总不能总让刘备替诸葛亮“站台助威吧”,因而“华容道”便成了诸葛亮展示能力的机会。
诸葛亮用激将法,逼着关羽立下军令状离开后,刘备曾很担心,说:“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
诸葛亮的回答是:“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这妥妥的是一次黑话问答。刘备的意思很清楚:你我都清楚关羽义气深重,必会放了曹操,你为何却还要这样做,难道真想杀了我二弟?
诸葛亮的回答是:没错,关羽绝对会私放了曹操,我不会杀他,放心吧!
刘备于是说:这我就放心了!(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果然关羽私放了曹操,虽闹腾了半天,最终啥事没有。刘备这次完全是配合着诸葛亮,表面上是替关羽求情,实则却是用行动告诉关羽和张飞:兄弟啊,就服了诸葛亮吧,否则我太难做人了。
由此诸葛亮确立了蜀汉二把手的地位,一举建立了威望!而蜀汉内部的人事调整,也宣告结束。这就是为啥关羽私放曹操却没事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凸显关羽义气深重,刘关张誓同生死,但隐藏在内的却是一次人事的调整,捋顺了“排位”,结束了之前关羽、张飞跟诸葛亮的争斗。
这就是因不杀关羽,诸葛亮得到的第一大好处: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地调配蜀汉资源,包括人事任命和相关调动,确定了自己的权威性。
《易》曰:易,不易之易。天下事从来都处于动态变化中。诸葛亮虽借助华容道,确定了自己的权威性,但当刘备死后,显然之前的“刘备和诸葛亮”的双核模式,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臣强君弱”的模式,蜀汉的平衡被打破。
此刻,诸葛亮就必须要进行第二次调整了,因为这种模式极其危险。由此马谡失街亭,便由一次偶然事件,升级成了关系到蜀汉稳定性的重大事件。
马谡该杀吗?若论军令,如华容道时的关羽一样,是必须要杀的。但显然由于有了关羽的前车之鉴,倘若诸葛亮饶恕马谡,谁也没话可说。但为何诸葛亮却非要问斩马谡?就一个原因,只因没了刘备。
再说明白些就是,诸葛亮必须要把自己稳固在“二把手”这个位置上,否则蜀汉会因君臣失衡,极易造成倾覆。
由于马谡是诸葛亮一手培养起来的,从《三国演义》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来,诸葛亮对他抱有多大希望,俨然是诸葛亮接班人的态势。哪料却犯下了如此重大失误,导致了一出祁山在大好局面下全面崩溃,诸葛亮都不得不冒险,唱了空城计。
因而杀马谡,其实就等于诸葛亮在对自己动手,跟着他上表自贬。刘禅理解了诸葛亮的苦心,给予配合。如此一来,诸葛亮就等于向所有人宣告:我诸葛亮再强,也是为了蜀汉,我是忠心不二的臣子。
刘禅由此确立了权威,而诸葛亮杀马谡,也便得到的第二大好处,消除了所有人对他的怀疑,避免了以后人事调整和资源调配上的被动。
所谓,天下事即人事!显然,若诸葛亮未能捋顺清人事关系,他再大的本事,也会因为内部的严重掣肘,而施展不开的。因此才说,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也必然是一个善于利用一切机会,给自己创造施展空间的人。否则必会是“有才难施,有志难伸”,这点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