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到底是怎么丢了荆州的?真是因为大意吗?
所谓关于大意失荆州,现在的解释一般都是《三国演义》的解释逻辑。大体上就是关羽北伐的时候,本来留下了兵力防备江东孙权偷袭,但在陆逊上任之后,写信给关羽,姿态很低,导致关羽对陆逊判断错误,放松了警惕,才被陆续设计偷渡长江,袭取荆州。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又演绎出了关羽骄傲自大的性格,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客观来说,关羽性格骄傲,这个倒是没什么问题,确实是比较骄傲的。但从《三国志》的相关记载来看,他的骄傲主要是表现在面对一般的士大夫的时候,比较看不起他们,但对普通士兵,他是爱护有加的。
他看不起士大夫,其实也不难理解。他出身低微,以战功扬名立万,而当时的士大夫多数出自世家大族,本来和他也不是一路人,他看不看的起其他人,其他人都未必会把它放在眼里。与其低三下四的跟士大夫交往,还不如压根不理他们。在曹魏一方,这一点就非常明显。到曹丕时期之后,外出作战,总是有文官士大夫“护军”,位置在武将之上。
关羽北伐襄樊的背景是刘备已经夺取汉中,曹操全面退守的情况下,形势对刘备一方已经比较有利了。而且,襄樊原本就是荆州属地,只是在赤壁之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方分别占领,曹操一方占据的就是襄樊地区。而这个地区是荆州与南阳地区的交通咽喉,谁占据襄樊,谁就能够在战略上占据主动。
关羽北伐初期,进展也是比较顺利的。因为襄阳在汉水南岸,而樊城在汉水北岸,两个城夹汉江而互为犄角。所以,关羽北伐之后,对襄阳只是围困,并没有全力进攻,而是把进攻的主要方向用在樊城。在战术上,这也很聪明,只要打下樊城,襄阳就会不战而降,而他如果只是围攻襄阳,曹魏可以通过樊城不断的支援襄阳。
因为襄樊地区在战略上的重要性,所以曹操一方也非常重视,在得到守将曹仁求救的信息后,就开始不断派兵增援。先是于禁、庞德率七军三万多人增援,被关羽击败,于禁被俘、庞德被杀。这是关羽人生中的巅峰时刻,也是蜀汉的巅峰时刻。曹仁在樊城孤军死守,城中也是多次陷于危殆,差点就被关羽攻破。
于禁军被关羽击破之后,曹操继续派兵增援,先是命令徐晃率兵增援,后面在得到孙权偷偷送来的降表之后,又下令张辽准备率领淮南地区的部队继续增援。很显然,他对徐晃到襄樊之后击败关羽、解樊城之围也没什么把握。也是在这个时候,关羽还派人联络洛阳一带的盗贼,导致曹操一度想放弃许都,迁都洛阳,以壁关羽锋芒。
在徐晃军到达樊城的时候,关羽军经过几个月的苦战,也已经精疲力尽。这时候,关羽不仅粮草紧张,而且兵源也比较紧张了。但毕竟看上去樊城指日可下,他认为曹仁也已经坚持不了多久,所以想再坚持一下。于是才出现了“擅取湘关米”的事,同时又将原本沿江防御东吴的兵力抽掉了一部分到襄樊前线。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抽调了一部分江防的部队到前线,才导致沿江防线出现了空隙,从而让东吴有了“吕子明白衣渡江”的机会,偷袭荆州。也就是孙吴一方从武昌一带出发,偷渡过江,先攻占公安,然后再进攻江陵,同时陆逊率兵沿江西进,攻占了宜都、秭归等地,切断了关羽向西撤退的退路,最终导致关羽兵败被俘。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关羽有什么问题的话,最大的问题是他过于贪功,和骄傲不骄傲没什么关系。兵法以全军为上,而关羽在北伐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后方的安全,在襄樊前线则是能攻下就攻下,攻不下还可以退回去,下次再来。但在这种时候,关羽出现了原则性的错误,就是把前线的胜利放在了保证后方安全的前面,优先保证前线胜利,从后方抽调兵力增援前方,才给了东吴偷袭的机会。.
但反过来说,无论把谁放在关羽当时的位置上,在击败于禁军之后,也很难有这个魄力放弃看上去马上就能到手的胜利,主动撤退回去,以保证自己的安全,除了诸葛亮。这也是诸葛亮之后多次北伐,每次只要后方有一点风吹草动,无论前方是否有机会取胜,他都会主动撤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