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中大侠上来就是二斤牛肉 古人吃肉真的有那么随意吗
对古代吃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小二,来两斤牛肉”,古人吃肉真的可以这么随意吗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出自《三字经》。六畜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劳力或助手,还是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礼记》认为:“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古代的肉食,体现了等级制度的差异和社会发展的水平。
“小二,来两斤牛肉。”不过是小说家言。穿越“食”空,吃肉不易。古人对肉食的把控远比现今复杂得多,那么在古代哪些肉类更食用率更广,哪些肉类又有食用限制呢?
六畜的地位在古代并不是平等的。
马牛羊属于上三品,马和牛属于重要的生产资料,理应受到尊敬,古人崇尚羊的“跪乳之恩”,因此受到重视。
鸡狗猪是下三品,同样是古人驯化的家畜,鸡有司晨报晓之功,位列第四。《国语·越语》记载:“生丈夫,二壶酒,—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按照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很明显,狗的地位高于猪。
牲畜地位的不同,对应着社会等级的待遇差异。
举行祭祀仪式时,天子专享牛羊猪组成的“太牢”套餐,诸侯和卿大夫只能享用羊猪组成的“少牢”。《国语·楚语下》明确提出:“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在古代,想随心所欲的吃肉,这是犯禁的。
古代的马,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马不但是交通工具,也是组建骑兵的军事资源。早在先秦时期,国家建立了马政制度,促进马匹的发展壮大。据《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戒,班马政。”由此,马政得到了历代王朝的关注。
正因如此,不到危机关头,古人是不会食用马肉的。只有举办重大仪式时,才会杀马作为祭品,展示仪式的权威和庄重。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杀白马,与群臣共同用马血涂抹嘴唇,宣布“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誓言,史称“白马之盟”。由此可见,马在古代的重要性。
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牛的存在,不可或缺。
汉朝时,牛被列入禁屠名单。《汉律》规定:“不得屠杀少齿。”杀牛偿命的案例,屡见不鲜。历代都执行了这一制度,即便是生病和残疾的牛,也不能私自杀死,否则将被处以徒刑、留放、劳改或杖责的惩罚。南梁谢谖官居司徒右长史,因“坐杀牛于家”遭到告发,一撸到底,被罢为民。《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大吃牛肉的场景,不过是为了突出梁山好汉的造反精神,故意设计的文学细节。
牛在军事也有突出的贡献。牛皮和牛筋是制作战靴、铠甲、束带、缰绳、马鞭、弓箭等武器的重要原材料,被列为军事物资,需要上交国家,否则,轻者打板子,重者判刑罚款。难怪元代农业专家王祯在《农书》中说:“农为牛本,有功于世。”将牛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餐桌的霸主--羊肉。
《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是“美,甘也,从羊从大。”说明很早以前,羊就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了。另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性温,味甘,益气补虚。”羊肉味道鲜美,具有食疗的功效,受到古人的偏爱,也在情理之中。
南北时期的佛教典籍《洛阳伽蓝记》认为:“羊者是陆产之最。”在唐代文人“羊羔美酒”的推动下,吃羊肉演变成一种餐饮时尚。到了宋代,羊肉成为肉食主流。宋神宗时期的御厨每年消耗的羊肉约有43万斤,相当于每天要杀十多只羊,相较之下,猪肉只有区区4100斤。到了宋真宋继位,每天宰羊的数量暴涨至350只。“御厨止用羊肉”甚至成为皇室禁令。鲜美的羊肉,长期占据着古代餐桌的霸主宝座。
除了能吃,还能用的鸡。
鸡不但能提供肉食,还能出产丰富的鸡蛋。早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就开始食用鸡肉了。战国时期,国家设有“鸡人”,专司祭祀。不仅如此,当时还出现了专业的养鸡场。据《越绝书》记载:越国“娄门外鸡坡墟,故吴王所蓄鸡,使李保养之,去县二十里。”由此推断,当时的养鸡规模相当可观。
不论阴晴,雄鸡总能准时啼叫,这与它的生理结构有关。在雄鸡的大脑和小脑之间,存在着一个松果体,能够分泌对光线十分敏感的裉黑激素。每当晨曦初现,松果体就会停止分泌裉黑素,雄鸡就会苏醒,继而啼鸣报晓。
清代陈洖子在《花镜》中,提出:鸡有“五德:首顶冠,文也;三足搏距,武也;见敌即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这些品德是对鸡的高度评价。此外,十二生肖中,鸡也是唯一入选的禽类,足以说明鸡广受欢迎。
在古代性价比不高的狗肉。
俗话说:“挂羊头买狗肉。”代表狗肉比羊肉便宜。据《本草纲目》记载:“田犬长喙善猎,吠犬短善守,食犬体肥供馔。”据此断言,古代有专供食用的肉狗。《日华子本草》提出:狗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刘邦、郑板桥、李鸿章等人均喜食狗肉。
令人费解的是狗肉并不是古代肉食的主流。从经济角度看,养狗的成本较高,而狗的出肉率又低于羊和猪,性价比不高。从社会角度看,狗不但能帮助主人放牧,还能与主人进行情感交流,故此狗躲过了被宰杀的命运。
餐桌上逆袭成功的猪肉。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东坡被贬黄州。郁郁寡欢之余,他自创了“东坡肉”,香飘千古,老饕折腰。这道菜的主料就是猪肉。在明代之前,猪肉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明永乐年间,御膳菜单中,有猪肉六斤、羊肉五斤,双方势均力敌。
明末,据光禄寺统计,宫廷一年耗费猪18900头,羊10750只。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举行除夕宴会,消费猪肉65斤、羊肉仅为20斤。仅仅一百五十年,两者拉开了明显的差距。猪肉实现了逆袭。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猪,天下畜之。”可以看出,猪在当时已经确立了主流地位。猪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产量高、繁殖力强、饲养场地小、持续提供有机肥等优点。明代人口大爆发,也为猪肉窜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猪羊之争,以猪的完胜告终。
至圣先师孔子是个吃肉控。他曾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带上十几条肉干,就能得到我的教诲,做孔子的学生就是这么简单。
如今,肉食供应充足,口感鲜美。心情不好的时候,吃两块肉舒缓情绪。心情灿烂的片刻,再吃两块肉奖励自己。和孔子一样,肉就是治愈生活的一剂良药,现在和将来从不改变。
参考文献:《礼记》《国语·越语》《国语·楚语下》《农书》《说文解字》《本草纲目》《越绝书》《花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