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做太监到底有什么好处 古人为什么还抢着去做太监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时候太监,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一直以来可能受影视剧影响,大家普遍认为太监都是一群被封建皇权压迫残害的可怜人,实际上,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可以说太监的出现,完全是宦官自愿选择的。
其中有娶妻生子之后又阉掉自己过来当太监的,更奇葩的还有个别时期,偷偷割了自己托人送礼顶替其他人名额也要进宫的。
反正被拐卖强迫做太监的有是有,但比起上千年来多如牛毛的太监大军,被迫加入的并不是很多,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这么多男人割掉自己的小兄弟?甘愿成为世人嘲笑再无云雨的阉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特殊职业宦官。
中国史料记载的阉人,最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竖刁的人,这人真是很吊,为了博得齐桓公的信任,二话不说就把自己阉了。
齐桓公一看,小伙子有觉悟,于是开始重用他,结果管仲临终前就劝齐桓公说:“这人就算再混蛋,他也是爱惜自己身体的,但是这个竖刁连自己身体都不爱,你说他可能忠于你吗?”
说的很有道理吧,但是齐桓公就是不听他的,后来竖刁果然造反了。
竖刁在齐桓公病重的时候不给他饭吃,活活把它饿死了。
这段历史咱们就不赘述,但是这里有一个很让人奇怪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把自己阉了,是一种表达忠诚的方式。
如果说这只是齐桓公的怪癖,但又没法解释为什么之后的时间里阉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成为皇宫的一条规矩,同时也越来越被信任重用。
所以说阉人的存在从帝王角度来看,确实与忠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阉割,只是为了防止后宫,血统不纯。
换个方式讲,保证血统纯正,是阉割的目的之一,但是让阉人成为中国历史重要角色的最大原因,应该是繁衍权的自愿放弃。
中国人最在乎的就是血脉的传承,自己虽然终有一死,但是子子孙孙生生不息,在古人看来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但是对于皇权来说,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官僚阶级,或者说各地的实际管理者,因为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是不可能只靠一个皇帝和一套行政机构去管理的。
而皇帝名义上是天子,但实际管理国家的反而是地方官僚和地主豪绅,所以一套完全忠于皇权的官僚监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只要有后代,有家族,一旦握有权利,必然会被官僚体系拉拢,而拉拢最简单也是最牢固的手段就是联姻,但是宦官最大的优势,不是没有性能力,而是没有后代,没有后代,自然也就不可能与皇权的继承人竞争。
你说宦官可以认个干儿子,这哪是宦官的儿子?那是权势的儿子,与亲缘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事实上,宦官集团确实很难结成动摇皇权根基的势力,往往是靠着不断纷争,利诱来维持专权。
但如果是外戚或者诸侯。改朝换代就是分分钟的事了,基于这样的一个体系,皇权对于宦官的信任是必然高于文官武将的,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培养一支完全忠于自己又绝对不会成为家族势力的队伍。
于是,很多古时候人非常乐意当太监的原因也就出现了,那就是快速上升的通道,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唐朝完善的,虽然听起来寒门出贵子很励志,也很公平,但实际上在古时候里能买得起书,请得起先生以至于后面的进京赶考,那都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
也只能说科举制度是把权力从贵族阶级下放到地主阶级,但是底层民众想考功名,还是先看看自己家庄稼水浇了没吧,所以说就算有了科举制度,上升渠道依旧只是掌握一小撮人手里,而且除非中进士,不然很难接近权力中心。
但是太监的这个优势就出来了,富裕阶层一般是不会选择当太监的,因为没有必要!所以做太监的人很多都是穷人或者罪人,不过大多数人进宫可能都是在外面实在过不下去了,干脆狠狠心切了,换个吃饱穿暖的公务员当当。
接近权利中心又更得皇权信任的太监自然也会成为少部分人咸鱼翻身的最后手段,比如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有一种说法,就认为郑和是元朝重臣的后裔,因为元朝覆灭所以郑和在年幼的时候就成为阉人。
但是就是这样的身份,却依旧得到明成祖的重用,可见繁衍能力在权力面前就代表着竞争力,放弃竞争就算身份背景存疑也是可以忽略的,这也就是很多人兴高采烈的去当太监的根本原因,毕竟在落后的古时候有稳定的生活环境和不错的晋升通道,对谁,都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结尾:但是为什么太监的形象在人们心中这么差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历史的话语权掌握在官僚和儒生的手里,而太监的势力本身就是皇权用来暗地里搞官僚的工具,再加上身体上的缺陷所以瞧不起,甚至诋毁宦官也是正常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太监也知道自己没有后代,甚至可能都没有好轮回,于是,他们更注重现在的享受,不考虑国家的未来发展。所以往往宦官德权后反而会成为摧毁王朝的致命一击。而到了清朝爱新觉罗可以用整个八旗制约官僚集团,宦官也就失去了作用,再加上现在清宫戏特别多。太监就经常以小人的形象出现。但实际上宦官是整个中国历史极为重要的一类角色。时时刻刻都在改变着这个文明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