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最早的时候宦官不等于太监 宦官什么时候等于太监
发布日期:2022年9月29日
116次浏览
太监和宦官的网友们,古时候太监并不叫做宦官,宦官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广泛称为“太监”的?
众所周知,太监(宦官)是中国古时候常见而又非常特殊的政治势力,一直存在到中国的皇帝制度彻底结束。但鲜为人知的是,“太监”并不是宦官的正式名称。那么太监是从什么时候被广泛称为“太监”的呢?
根据现在已知的史料记载,宦官大约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基本成形。不过在唐代以前,宦官与“太监”没有任何关系。汉朝宦官一般被称为“寺人”,宦官的最高官员在东汉时期是中常侍。
隋朝和唐代设立内侍省为最高宦官管理机构,内侍省的长官为内侍监,这是宦官第一次与“监”联系起来。不过只有极少数出于顶层的宦官才被称为“监(有时尊称为大监)”,绝大部分宦官还不是“监”。
宋代在唐代官制的基础上涉猎了大量冗余的重叠机构,宦官机构也不例外。于是宋代宦官的“监”又从唐代的几个变成十几个,“监”逐渐演变为中高级宦官的统称,少数权势大的高级宦官开始被称为“太监”。
元代时正式将级别最高的宦官命名为“太监”,如仪文太监、典牧太监、典室太监、太府太监等等。明代继承了元代的制度,内廷二十四衙门都专设一名掌印太监,其中最有权势的司礼太监更被称为“内相”。
明代是宦官数量最多的朝代,几乎与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打过交道。面对这些权势熏天的皇帝家奴时,老百姓和中下层官僚士人出于畏惧都当面高抬宦官。既然“太监”是最高官职,便每个宦官都尊声“太监”。
于是“太监”逐渐成为整个宦官群体的统称,一直沿用到清代。另外,清代的宫廷事务从宦官转移到正常人掌权的内务府,没了权势的太监算是与宦官合二为一,此后“太监”彻底等同于宦官,直到清代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