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状元考试都考什么 状元的含金量的多少
对古时候状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在我国历史悠久,包括上学时的教材课本中,也曾说过隋炀帝杨广开创科举制度,这让很多同学莫名的恨上了这个千古昏君。然而,在科举的完善道路上,隋炀帝还只是个晚辈,只是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并且推广到全国使用。
科举制度的雏形其实诞生在十六国时期,当时十六国中的后赵皇帝石勒为了加强国民教育,让青少年能够接受系统性的教育,于是下令国家开始设立“学官”这一职位,并且每一郡都要设立博士和祭酒两个人,挑选一百五十个学生,进行三次考试,最终合格的人,便可以毕业到御史府进行就职。
在这之后,又从国子监里挑出五个学生,提拔成佐著作郎,记录整个教育制度里出现的问题和弊端。
话说这个石勒虽然是个皇帝,却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竟然能想出这么好的政策,这样的人为什么没有打过其他国家呢?
图片:后赵皇帝石勒剧照
其实石勒的科举制度也不是原创,科举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此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制度,“分科举人,考试进用”的制度已经非常普及了,在汉朝时就已有多种考试科目,只不过在此时科举并不叫科举,而是叫做对策和试经。
不可否认的是,隋炀帝杨广的确为科举制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或者说,考试制度正是从隋炀帝杨广开始才被称之为“科举”,所谓科举,便是“盖举分科目而举士人之义”。
科举不单单是为国家选取人才,最主要的是能够为国家选取各种各样的人才。科举便是“分科、举拔人才”。在公元607年,隋炀帝设立了十科举人,而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进士科”便是十科之一的“学业优秀聪明,文才秀美”。不过在隋朝时期,并没有“进士科”这一说法,真正的进士一说,还是从唐朝开始的。
图片:隋朝时期的学子剧照
如果说科举萌发于隋朝,那么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时期。在隋朝时,虽然科举制度已经较为完善了,但并非是我们现在定期考试一般,而是国家或者皇帝需要人才了,才会在全国下诏令,开展科举为国家选拔人才。
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中考、高考这种升学考,还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不仅每年定期进行考试,偶尔也会临时下诏书进行科举考试,这种也被称为“制科”。而每年都会举办的固定考试,则被称为“常科”,是不是像极了突击考试和期末考?
图片:学子参加每年都会举办的固定考试剧照
二、科目的发展
正如刚才所说,科举从隋朝时还有十科举人一说,但是为什么我们所了解的那些科考都是些“之乎者也”呢?事实上,自从隋朝展开正儿八经的科举之后,各朝各代的考试科目都有很大的变化。
在隋文帝的时候,科举制度仅仅有“策问”这一个科目,也就是给你一个题目,你自己写解,写好了答案让考官满意,就能当官。而到了隋炀帝的时候,就开设了“十科”,这十科中分别有秀才、进士、明经等科目,秀才考试谋略,进士则考对时事的判断,明经考犹经学。
到了唐朝时期,对科举的优化和完善是非常大的,经常会举办科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和道举”。仅仅是这些就已经对人才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类,而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又专门设立了武举制度。
图片:男子参加武举考试剧照
这里很多人就很纳闷了,秀才不是没有进士高吗?为什么看起来却是相同的。事实上在唐朝时期,秀才和进士是相等的,而且秀才也是非常难考的,读书人能够考中进士的成功率非常低,以至于最后,秀才这一科目没多久就去除了。从此之后,秀才便成为所有参加考试的人的统称。
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考试科目也在不断的产生变化,比如在唐朝的时候一直都有诗赋这一科目,到了宋朝也曾有过这一科目,但是从明朝开始,莫说不考诗词歌赋了,其他的考试项目也全都没有了,只剩下个“经义”一门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唐宋时期,有这么多文人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一道道璀璨的痕迹,到了明清两代后,就显得非常稀缺了。相比较后世我们所知道的三年一科举,层层选拔的情况,唐宋时期的每年一次科举,使得读书人有了更多的机会。
图片:宋朝参加考试的人剧照
三、科举制度的中落
科举制度毕竟是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的,可以说选出来的每个人都至关重要,所以国家在科举上也非常重视,并对此进行了多次改革,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然而只有做贼千日的,哪有千日防贼的?
相比较各朝代的科举,唐朝科举则是寒门学子的唯一出路,甚至一次科举考试下来,最终及第者一百余人全是出身苦寒。到了宋朝时期,由于教育资源严重倾斜,导致科举制度几乎成了富贵人才的镀金方式。
虽说在宋朝也有范仲淹、欧阳修等出身寒门的士子,但是占比只是少数中的极少数,而且这两人的出身也并非是完全的贫苦百姓,最多只是没那么富裕而已。
在此之后,我国传承了近千年的科举制度被迫停止了八十年,从蒙古灭金开始,直至元朝才重新启用科举制度。但是这一科举制度并非为了天下学士举办,而是蒙古人、色目人对自己特权的宣示而已。
蒙古人和色目人的题目相较于汉人要容易一些,但是最后得到的官职却要高上不少。而且在元朝时,因为蒙古人和色目人很难满足一百五十个考生的名额,所以便要求汉人和南人中保有相同的空缺,以此来使四种等级的人数相对均衡。
图片:蒙古灭金剧照
同样的,因为元朝对于科举的不重视,也使得这个王朝只持续了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到了明朝时期,便对科举又再次进行了分类,不仅有更为严苛的管理制度,还将科举重新分化了层次,从童试到殿试。
明朝的这一举措使得科举在真正意义上迎来了巅峰,普通的寒门学子也真正有了出头之日,而我们所得知的那些十年寒窗苦读,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真正的科举制度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被废除了,我们现在所采用的考试制度是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不再是以一个人的成绩对其一生进行定论,而是通过考试来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考试和学习也不再是普通老百姓登上高台唱大戏的唯一方式,但相较于其他的成功,这种成功是最简单有效且舒适安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