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战争粮草的地位十分的重要 粮草到底指的是什么

  还不知道:古时候粮草问题的网友们,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古时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即以农业为基础自给自足,粮食具有重要地位。在现代,物质方面的“温饱”也是小康生活的必要前提。因此无论古今,粮食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观刈麦》中描绘丰收景象:“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李绅则在《悯农》中描写饥年:“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种情景的鲜明对比,更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也始终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

  在军事上,粮草更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甚至在很多时候决定了战争胜败。两军交战时,若有一方能够夺取或毁掉对方粮草,那就离胜利不远了——光是据城坚守,就足以令敌军自行退去。在曹操大败袁绍并奠定自己地位的一战中,就采用烧掉乌巢所囤军粮的做法断了袁绍后路。因此在古时候战争中,将领们很重视粮草的后勤保障,不仅要提防敌军火攻,更要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的初衷就是为了平安运送粮草。那么古时候的粮草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image.png

  ▲古时候战争场景剧照

  01

  所谓“粮”,顾名思义就是行军过程中士兵的食物。《管子·问》中有言:“城粟军粮,其可以行几何年也。”其中“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小米。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古时候最主要粮食作物。在现代化军队和现代化军事后勤体系出现以前,小米也一直是军粮的主要组成部分。

image.png

  ▲粟米

  小米之所以成为最为普遍的军粮,一是因为它恰好发源于黄河流域,而且很早就开始种植,在步入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时,种植技术已经基本成熟,殷墟甲骨曾明确记载,商朝时粟就已经成为北方农耕民族的主食;二是因为小米对土地肥力、降雨量等条件要求不高,在较为干旱的环境中也能有比较高的产量;三是因为小米非常耐储藏,且营养价值全面均衡,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能保证士兵在食用后不容易感到饥饿。

image.png

  ▲成熟的小麦

  此外,小麦也是古时候常见的军粮之一。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栽培小麦,且占粮食作物的第四位,说明在夏代,麦子已经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食麦”记载。2016年,陕西对镐京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在一个西周中期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碳化的小麦颗粒,这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麦已经在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

image.png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由于麦和稻的生长季节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后种麦,夏季收麦以后插秧,同一块田一年可以两熟。不过相比之下,现代人日常食用的稻米则很难在古时候军粮中见到。水稻发源于长江下游,虽然早在7000年前,当地先民就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但我国直到宋朝以后才对南方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北方适合水稻生长的环境并不多。而且相比于粟米,稻米需要在舂米去壳后才能够食用,营养成分也要差一些。最重要的是,稻米生长时期对于降水量要求较高。因此,大米在我国古时候一直属于比较奢侈的食物,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吃得起。

  02

  回过头来继续说粟米,我国历朝历代粟米产量大概是多少呢?《论衡·率性篇》中记载:“西门豹灌以漳水,则(粟)亩收一锺”。意思是说在战国时代,经过灌溉,粟米亩产十石,折合成现在的计量单位,一亩产粟205.8市斤。到了汉代,《前汉纪·文帝二年》中记载“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折合成现在单位为亩产281市斤,还是比较差的情况。根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到了唐代,粟米的平均亩产已经能达到334市斤,宋代则达到381市斤。日益提高的产量和日益扩大的种植面积,基本保证了粟这种主要军粮的供应。

image.png

  ▲“汉匈战争”场景油画

  如果说“粮”是士兵的食物,那么“草”就是战马和挽马的食物。在“汉匈战争”初期,为保证马匹体力充沛,精锐战马和士兵一样,曾经都以粟米为食。根据《盐铁论》的说法,一匹马的食量几乎与六个成年人相当,汉武帝时国家拥有官马40万匹以上,粮食消耗之巨可想而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多年“汉匈战争”后,汉武帝面临国家内耗过大的局面,不得不下《罪己诏》以平民怨的根本原因。直到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了苜蓿这种优良牧草,情况才有所缓解。

image.png

  ▲紫花苜蓿

  此后,各地陆续开始种植苜蓿,《四民月令》有言“七月八月可种苜蓿”,可见这东西在东汉已经算是重要作物之一。到了北魏时期,《齐民要术》记载“(苜蓿)长宜饲马”,而北朝民间歌诗也提到大片苜蓿田,可见此时应该确实有大量种植。从唐代开始,苜蓿开始成为战马的主要草料,而在此之前主要是以豆粕、粟、麦和干草混合饲喂为主。

  03

  粟米以其适于储存成为最主要的军粮,唐代文献记载粟米可以藏九年不坏,在合适条件下可以贮藏更长时间。不过粟米并不是军粮的唯一成分,军粮也讲究“因地制宜”。长江以南地区因雨水充沛,稻米产量很高,且一年可以收两到三季,所以稻米曾经是孙权、刘备政权的军粮首选;陕西以面食闻名,锅盔、踅面也因方便储存而曾经作为该地区军粮;风干肉、腌肉等也属于军粮的一部分,只不过占比相对而言较少。除了主食以外,士兵往往还会自带适量盐、酱等以作为补充,否则会因电解质流失而体液紊乱进而导致无力和生病(当然,这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电解质和体液一说)。这些都算是广义的“粮”。

image.png

  ▲三国时期东吴士兵剧照

  在一些特殊情况中,解决军粮问题也要依靠统帅的个人智慧,如在用兵之地抢敌方军粮,也就是“以战养战”。诸葛亮在陇上与张郃对峙时,就曾经使计割掉了魏军在当地所种植的几千亩麦子。战场上后勤补给断绝时,军马就会作为最后的补给,最极端的情况是以人肉作为军粮,《三国志·魏书》中就有记载,程昱在供给曹军军粮时,因本县粮草不足,便在其中掺杂了人肉,足足吃了三日。所以才会有“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说法。

  结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国由于自然条件不佳、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种植业发展其实非常缓慢,直到引入现代化种植技术,特别是在袁隆平院士发明杂交水稻后,我国才能做到人人能吃到大米,才能成功在短时间内做到全民“温饱”。《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一点,在我们能轻易吃到各种粮食时,也应牢记在心,更不应忘记古人曾经的经历。

  参考资料:

  《观刈麦》

  《悯农》

  《管子》

  《论衡》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