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什么著名书院?分别有什么特色?
在古时候封建社会与现代一样,也有独立的教育机构,世称“书院”。那么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书院呢?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1687年,河南人耿介不愿出仕,而是回乡教书育人,鉴于幼时到过嵩阳书院,被当时碧草连天的景色和朗朗的读书声震撼,因此他立志要在家乡从教,并昌兴当地书院,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封建时代的历朝历代比比皆是。而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书院涌现出来,为中华文明的进步。
一、最早书院的兴起与影响
1、中国的“第一位教师”
公元前522年,已经而立之年的孔子决定兴办平民教育,开始收徒讲课,希望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
孔子带领一帮有志少年开始垒土筑坛,并且亲手种植了一棵杏树,此后孔子名声渐盛,不少学子慕名而来,这就是著名的杏坛之由来。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孔子都在杏坛讲学,坐下四海弟子云集,其一生收授三千弟子六艺之学,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旷古美谈,孔子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杏坛则成为天下求学最高殿堂的代名词。
所谓“杏坛”,除了是在杏树之下外,还因为银杏普遍多果,有“桃李满天下”的寓意,此外,树干挺拔自立,不向任何一旁歪斜,象征着学生们的品格,银杏果实可食用,可药用,象征着弟子们未来可以为了匡扶社稷民生而做出贡献,这后来也演变成了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目标。
2、“百家争鸣”的起点
孔子杏坛讲学两百年后,时间来到了战国中期,在齐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稷下,一个日后成为中华学术中心的书院成立了,没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成立于公元前347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官办高等学府,是当时田齐威王改革下的重要成果之一。
齐威王在这件事上下足了功夫和本钱,不仅学宫的规模大、名声响,其中的老师,即“稷下先生”,也成为了当时列国们竞相拉拢的对象。
他们在学宫授课的同时,还著书立说,广收弟子,进行专业学术研究。在学宫内部,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不仅可以自由的讨论国家事务,还能够根据意愿向齐国申报功名,考核通过后获得“上大夫”的称号,拥有对应的爵位和俸禄,这是我国最早为学子开放仕途的先例。
稷下学宫在学术研究上包容性很强,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学宫最兴盛的时候,其中云集了儒、道、法、名、农、兵、阴阳等诸多学派的学者。
孟子、荀子、慎子、邹子、申子、尹文等都曾在学宫讲学,诞生了《黄帝四经》、《管子》等大批影响巨大的著作。学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韩非子、李斯、田骈等。
二、封建时代的蓄力发展
1、秦汉官学鼎盛
秦朝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封建时代,此时私学与官学是并行的,到了汉代就有了系统的官学制度,也奠定了后世封建官学发展的格局。在中央有太学、管地学、鸿都门学;地方上主要以郡国自己的学校为主。
不过在早期私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这要是因为受到政治的影响很小,具有强大的持续性。当时太学为全国最高的教育机构,始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4年,太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名额有限,要求较高,一般人进不去。汉代太学的杰出代表人物有郑玄,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郑学”,著有《毛诗》。
东汉的鸿都门学创建于灵帝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因为汉灵帝是个书法爱好者,于是要求学生们入学必须具备很强的辞赋和工书能力,主要的学习内容也是古时候的书信书写、小说创作、辞赋以及书画。鸿都门学对后世的影响,主要除了以儒家经典作为考核依据外,也开创了诗文取士的先河。
2、隋唐两宋的发展
隋唐时期采取的是重儒术、三教兼并的教育政策,取士制度上率先采用了科举制,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了完善、系统的教育体系,其中“六学二馆”为官学的重中之重。
六学即国子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太学,二馆即弘文馆和崇文馆,这些都是唐代的最高学府。不同的学府有着不同的要求,其中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是我国历史上教育权再分配的经典。
唐太宗时期,弘文馆开始出类拔萃,聚集了褚亮、蔡允恭、姚思廉等大批精英学者,极大程度上开拓了中华文化,可谓功不可没,另外,弘文馆里的文化学者也兼任李世民的政治智囊团,在政治上的贡献也极大。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我国民间高等院校诞生的时代,由于唐末和五代战乱不断,社会生产几乎陷入停滞,很多学者开始以私人教书为业,因此书院在民间的影响力很大,特点也相对突出。
学院主要以研究、讨论和讲学为主,相对于官学,一般由著名学者创建或者主持,因此学术上更具自由性,也有自治权,其门下学生注重个人的学术修养和个人修养,而不是以出仕为官僚或者参加朝廷考试为主要目标。
这一时期的著名书院有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河南的应天书院、嵩阳书院以及江苏的茅山书院等等。其中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为我国“古时候四大书院”,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宋代之后到清代的数百年间,我国书院大多沿袭此前的发展路线,并未出现过巨大的变革,一直到19世纪末,现代化大学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书院才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