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买官卖官一说 古人有钱就可以随便买官职吗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时候买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古时候买官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折算下来是多少钱?古人有钱就可以随便买官吗?有什么官职是不卖的?

  古时候的官场风气可以说是参差不齐,有的时候朝廷查的比较严,这样贪污腐败的就比较少,但是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要不然为什么流传下来的清官的名字那样少呢,而那种真正为民做主的官员更是少之又少,我们现在能数出名字的更是非常的少。

image.png

  其实这样的官场风气的形成是有一定的渊源的,因为古时候虽然都科举制,但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依据科举制这样的硬性标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父亲的原因当上了很高的官职,其实一直到最后世袭制都是非常明显的,那么还有一部分人,可能自己不喜欢读书,家里也没有很高的地位,还想要当官,这样的人也可以通过“捐官”的方法来获得官职。

  一般来说,朝廷是禁止这些情况的,因为这样无法保证官员的质量。但是在一些时期,朝廷都默许了这些东西,以为这一个方法毕竟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收入,在清代末期的时候,因为战争赔款和其他的原因,国库里面的资金不足,所以政府直接把所有的官职都明码标价,只要能够付出这些金钱,那么你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官职,虽然这一个方法在后来的史书里面没有被记载,但是事实是确实存在的。

image.png

  不过清政府毕竟不是盲目的,他还是对一些地方做了重点的标注,第一个明确的规定就是吏部的官职都不能卖。这是因为吏部掌管的权力是最大的,也是最核心的,他们必须要保证这里面人员的素质。另外一点就是能够买卖的最高的官职不能超过四品,哪怕是已经四品的官职也安排在远离核心层的地方,我们现在无法获得清政府晚期对官职的标价,但是在乾隆的那个时候,一个道台的价格是1.64万两白银,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是300多万,付出这样大的代价才能获得这个职位,那么他们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想尽各种办法把一开始付出的钱再从百姓的身上讨回来,所以到了后来,这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官员逼着人民去造反,朝廷更加的不得人心。

  但是这个价格也不是一直固定的,虽然画的银子比较多,但还是有很多富人挤破脑袋去交银子,毕竟能够成为最高等级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买的人多了,朝廷的官职不足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能先给你一个称号,以后有空缺了你再补上去,这种口头的承诺是很难兑现的,相应的也就比较便宜,所以在当时仅仅用几担子白米就可以换一个县丞,只不过能够真正掌握权力的可能性极其小罢了。

image.png

  有人说过,越危机的时候越需要人才。在清政府晚期那样危机的情况下,他们考虑的不是如何找到人才,而是如何获得大量的金钱来维护表现上面的体面,把真正的人才排挤在权力层之外,这样的政府注定失败。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