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银票也不过是一张纸 古人为什么不去造假
对古时候银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前言
各省银号汇兑银两,盈千累万,仅以一纸为凭者,信也。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国人手中也有了余钱。伴随科技发展,手机也成为人们必要的支付工具之一,大家购买商品也从付现金变成后来的手机支付,很少再有收到假币的烦恼。以前在线上交易不流行的时候,人们通过现金支付还常容易收到假币,吃了闷亏。那么在还没有发明出辨别真伪的验钞机的古时候。银票也不过就是一张纸,为何没有人想去造假呢?这是不是没人想过做过,只要我们看看上面的字就能明白了。
古时候的货币流转
早些时候,普通百姓很少有机会接触银票,主要还是受当时的钱币流通方式制约。那个时候百姓货币流转常使用的是铜钱,身上有时候也会带一些碎银子,但很少有人使用银票。银票主要是一些上层人士使用,商人们和达官贵族们之间常会流转大额货币,银票在市面上则不常流通。
银票最早出现于北宋年间,四川贸易往来频繁,也随之出现了专门的“银票铺户”。真金白银实在太过沉重,商人们通常不愿携带大量银元往返各地,以防有人盗取,为了便于交易,改善带钱不方便的情况,商人们想出办法,有经济实力的商人设立了一些商号,只要商人在一个商号里把银子存入商户,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的同样一家商号里,就可以根据这张凭证支取银子。这样来往之间就会方便很多,不再需要携带大量银子,只需要带小小的一张纸就可。
在古时候,银两的价值比铜钱高很多,通常一两白银可以换一千铜钱。一千铜钱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一年的吃喝用度已经很够了,常用的不过是几两碎银,银票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用不着,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兑换银元,更何况是银票。通常银票出现少则几百两,多则上千两。想要兑换成银票一定要有等价值的银两才行。寻常老百姓一年也挣不到这么多钱,所以根本不需要通过银票打交道。
古时候刑法如何限制假钞
在社会上流通的银票常掌握在少数有钱人手中,他们有比较专业的辨认手段。如果是假票,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也就少有人制造假钞了。古时候刑法对于制造假钞也非常严苛,比现在要厉害很多。
比如在北宋时候就贴出法律,如果是个人私造假银票被揭发,那么至少要处以流放4年的处罚;到了南宋时期,私造假钞更是会被立即处决;明代时期也规定了举报者会有重赏;到了清朝时期更是厉害,不仅造假者直接被处死,就连亲戚也会被株连,留作充军。显然在如此严苛的刑罚之下,造假的人也会心里掂量掂量,如果运气差的话被发现,那么不仅小命不保,亲戚也要遭殃,难免有些得不偿失。
银票的制定
除了刑法严苛以外,古时候的银票也会有特定的制作方式。在纸张材质的选择上非常讲究。不管历朝历代,用于制造银票的纸张做法材质,寻常百姓根本见不到。这种专用于造银票的纸张,也不会在市面流通,明朝《负暄杂记》记载“又扶桑国出芨皮纸,今中国唯有桑皮纸”,纸质难做,所以普通人想要造假,连材料都不见得能找得到,更何况是在一些细节上动手脚了。
在细节上,银票的做法也很讲究,就像现在流通的现金一样。古时候的银票上也有特别复杂的花纹,这些花纹并不是简单描绘,而是用特殊的染料印制而成。花纹复杂,做工精细,只有印刷者掌握印刷技法,平常人没有知道如何印制成的。
除了印花以外,在银票的表面,每一张上都有一行密密麻麻的小字,这些小字,寻常人用肉眼很难辨认,而古人们能把这些小字印出来,也是采用了微雕技术,由一些专门的雕刻大师雕刻而成,才印制在了银票上,而普通人想要印制假钞,就要找到雕刻大师,并且还需要是专门印制银票的雕刻师,但想要从他们口中得知雕刻的字具体是什么?以至于把他们请回家里让他们进行雕刻,这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些雕刻大师如果被发现私造假钞,后果非常严重,不仅导致家族清誉尽毁,而且还会失掉性命,甚至还会有更多株连。
结语
在古时候想要仿制银票,这一道一道的关卡就让人望而却步,仿制简直是比登天还难,没有谁愿意冒如此大风险去造假贩假,这也就是为什么古银票多为真迹的原因了。
参考文献:《银票的发展史》
《负暄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