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一打仗为什么总是缺粮食 这粮食都消耗在什么地方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时候打仗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时候行军打仗,如果粮草供应不上,根本就赢不了战争,我感觉一般情况下,粮草的数量是能够保证的,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将粮草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保证粮草能够及时快速地到达一线士兵的手中。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跟和平时期比较,战争时期,长途运输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损失,包括运粮车队被敌人骚扰、偷袭,连续的恶劣天气等等。
宋代以前有职业军人而没有大规模的职业军队,士兵们平时在家种地做工各有生计,吃的是自己的粮食。战争爆发后政府征召组织军队,老百姓们拿起武器就成了军人,打仗时吃的粮食由政府供给。战争在任何时代既是灾难也是可以把国家弄得不堪重负甚至崩溃的高消费,所以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巨大惊人的。宋代因为经济繁荣富庶开始出现了脱产的职业军队,即“禁军”,仍然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不管有没有职业军队,打仗时还有一个高昂的成本,就是粮草物资的运输供给,运粮的人要吃粮,骡马要吃草,在运输的过程里同样消耗巨大,遇上路途遥远道路崎岖雨雪风霜的天气,够10人吃的粮食运到前线够3人吃就不错了。军事思想里的“速战速决”不仅是谋略,也是经济物质条件决定的,战争是快速吞噬国家财富的巨大黑洞
冷兵器时代,农耕是立国之本,农耕规模需要精壮劳动力数量支撑。职业军人不生产,备战的拓殖军人生产效率低,参战的军人只消耗粮食,“不生产粮食”,战时减员,会使该国战后农耕能力,城池基建能力遭受严重打击。投入库存粮草,发动与耕地扩张,矿产资源占取无关的“毒气”“宗教”宗族内斗战争,对战胜方而言也是一种灾难。东方的宗教势力不掌控耕地资源,因而,很少有宗教战争。
通常古人发动战争时首要考虑因素是自己的粮草存量。“粮”关系到人口增长,关系到战斗力,“草”关系到马匹数量与动能,关系到战争速度。其次是考虑如为什么最机巧的外交,精悍的战斗力,最小的投入,最快的速度博取,保全最大的增量人口,耕地,草地,提振税赋源。这是古时候发动战争的基本指导思想。
因此,发动常规战争往往选择在秋后至入冬的这段时间。一方面自己有存量粮草,进入农闲期,调军遣将不影响耕作,一方面可掠夺或烧毁对方存粮,耕地,杀死或俘虏敌国精壮劳力做农奴,掳掠年轻女人。一旦成功,打破量化平衡,敌方的疆域,城池内的剩余人口经不住其后冬季的饥寒煎熬,四处流散,不攻自破。
远征,则是一项举国大工程。以500公里直线距离扩展半径计算,大约需准备20天来回天数*口粮/人/天*人数+40天交战期(10月至12月)粮草。
超过这个粮草定量,交战,拖延战期即为冒险的战争,历史上的战争大多是冒险的战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是现代战争还是古时候战争,粮草确实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不管什么时候人都需要吃饭啊。
相信大家也是看过古时候剧的,比如说诸葛亮北伐,基本上每次都是因为粮草的问题而终结。还有战国时期最大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其实打的也就是后勤,粮草。即使到了明清时期的战争也都一样,粮草一直都是困扰军队的首要因素。但是为什么古时候政权都是一到战争的时候就缺粮草,而不打仗的时候怎么不缺呢?
事实上,无论是战时还是非战时,古时候没有缺粮不缺粮的现象,看看古时候,只要有一点灾难,就会导致大量死亡。当然这个不是体现在军队上的。今天来说说为什么军队粮草一直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和平时期相比怎么样?
首先来说就是军队制度的问题,其实在唐朝之前中国一直都没有出现募兵制,一直都是府兵制,府兵制简单点说就是兵农一家,打仗的时候就是兵,不打仗的时候就回家种地。募兵制就是专业化的军人,这个时候的军人就有粮饷了。那么府兵制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到打仗的时候就会缺人种地,而且消耗的人也增多了,府兵制基本上就是国家需要的话,所有的年轻男丁都是要上战场的,所以自然一到打仗的时候就会缺粮草了。但是府兵制也有好处,就是能够最大能力地动员有生力量。募兵制出现以后缺粮草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但是还是不能彻底解决,因为社会生产力普遍低下。
其次来说就是后勤的消耗,不打仗的时候就不需要后勤了,所以消耗就比较少。但是一到打仗的时候其实后勤的消耗比作战部队更多。比如说战国时期,如果以500里为作战范围的话,那么一个士兵就需要三到五个后勤人员才能保证,后世也有研究过,秦朝时期如果从南方运一石粮草到北方长城的话,需要消耗九十多石,想想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这些后勤人员不打仗的时候自然就不需要他们,自然消耗就会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