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修建长城需要大量的砖石 古人是怎么运上山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时候长城修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对于不少游客来说,去北京游玩,除了故宫外,长城也是一个必备的打卡圣地。它的恢弘在于它的长度和规模,据统计现存的长城总长度多达2.1万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我们如今看到的长城大多由砖石构成,这就让我们不免产生一个疑问,在古时候没有大型起重机械,也没有可以用来运输货物的卡车,古人又是如何将那些巨石运到长城上的呢?

image.png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长城的来龙去脉。

  虽然人们往往会觉得长城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的,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误解。早在春秋时期,为了防备北方游牧民族,中原各国已经开始修筑长城,只不过因为各国人力物力水平有限,这些零散修建的长城大多只是短短的一截,只能用来在某一地区充当防御工事。

  到了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才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可是,秦朝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的建筑水平非常有限,人们筑造长城时也只好因陋就简。

  秦长城和后来的汉长城一样,多是使用古老的夯土版筑工艺,这种筑城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所以,对这种技术就不要有太大期望了。

  秦人修筑长城时,会先在地上挖沟,放入基石并加以固定,用木板和基石搭成一个小木盒,再将黄泥填到木盒里面压实,等到黄泥凝固最后再将木板撤去。

  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毕竟是在修造防御工事,人们也会格外用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甚至会事先将黄泥加热炒熟,杀死泥土中的虫卵,防止虫子对墙体的破坏。

  另外,他们还会现场取材,用工地旁边的芦苇或稻草编成槽板,插在黄泥里。这样一来既方便城墙排水,也能增加墙体的强度。

  总体来看,这种版筑技术不费时也不费力。根据记载,当时一支不到百人的筑城队伍,一个星期就能搭建足足一公里长的长城墙体。可以说,秦长城也在侧面反映出秦人务实、踏实的生活态度。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秦长城都是这样的建造方法。一些重要的地段,人们会利用周边现成的石材加工成规则的石片来交错叠压,打造更加坚固的石质长城。

  这种石头城墙用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看见的那种巨石,它更加扁平。与夯土长城相比,这种石片叠压的长城在坚固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朝时期的北境战乱更加频繁,因此汉朝对于长城也更加重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筑造工艺也开始成熟。汉朝人除了夯土筑城和用石片垒城外,还学会了用土坯砌墙。

  这种建筑方式有些像我们现在一些地区用砖头垒墙的方法,不过,汉朝人用的“砖头”,却是没有烧制过的泥砖坯。与夯土筑城一样,土坯材质的长城最大的优点同样是就地取材,更加方便。甚至由于少了挖沟填埋地基这一步,它的建造速度还要快过夯土法。

  只不过,无论是和夯土长城还是石质长城相比,它的耐用性和坚固程度上都稍微差上一些,堪称长城界的速成款。只不过,由于建造速度快,这种量产版长城在汉代最为多见。

image.png

  有些网友看到这里可能就觉得有些纳闷了,那我们平时旅游看到的那些由石砖筑造的长城又是什么长城呢?这种长城大多源自于明代,即所谓的明长城。

  秦汉之后,有的限于国力,比如南北朝大分裂时期,有的因为地缘环境不同,比如宋、元,已经少有王朝会对长城如此上心了。唯独明代,出于军事需要,对于长城的修造极为重视。

  而此时距离秦汉时期已经过去一千多年,在技术水平上,明长城堪称古时候众多长城的巅峰。我们如今看到的那些砖石,并不是天然石材打磨支撑,而是由明代工匠烧制的专用建材。

  这种外部由砖石结构组成的长城,坚固程度令人发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甚至还能在一些砖石表面看到工匠们留下的名字、籍贯等信息,这不是为了什么纪念,而是用来当作追责时的证据。可以说,明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凝结着制造者的心血和汗水。

  除了砖石以外,它的粘合技术更是让现代人都赞不绝口。这些砖石,由于用上了糯米糊做底液,掺杂沙子、碎石乃至煤渣的粘合剂,彼此间的粘合性极强,这也是为什么明代长城并没有使用大块石材的原因。

image.png

  最后,回到我们开头的那个疑问,无论是春秋、战国、秦汉还是明朝,长城的建造者们都有意无意地将“就地取材”看得很重。在这样的要求下,人们无需去动辄几十公里外挖掘搬运那些坚固却笨重的巨石,即使是明长城这种长城中的VIP,也通过使用粘合剂摒弃了对巨型砖石的依赖。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以量取胜的思路,万里长城这一世界建筑史上的工程奇迹才能出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