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行刑时间有什么严格的规定 真的都是在午时三刻吗
古时候犯人都是午时三刻被处死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们在看电视剧或者小说演义时,时常看到那些被判死刑的犯人都会在午时三刻被斩首示众。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实古时候犯人行刑并不是都在午时三刻的,小说演义、电视剧看多了。于是我们就认为古时候犯人斩首都在午时三刻,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非常准确。
午时行刑居多,但并非一定在三刻
诚然在古时候很多犯人的行刑时间会在午时,但是并非一定在三刻这样的固定的时间。事实上,除了明朝之外,基本上没有哪个朝代明确的记载了犯人行刑一定会在午时三刻。但是大部分犯人的行刑都会放在午时,这点是可以明确的。
在古时候之所以会选择在中午对犯人行刑,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人比较迷信。古人对于神鬼之说还是比较相信的,在他们看来一天之中中午的阳气是最旺盛的。选择在中午斩首,可以用这股阳气来压制、化解囚犯死后带来的阴气、怨气,防止这些被斩首囚犯的鬼魂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
除了害怕“鬼魂”的纠缠之外,还有一点是比较“人道”的考虑。我们都知道在中午大太阳底下站久了,人都会犯困、疲倦。这时候人会处在“伏枕”的边缘,趁着犯人迷迷糊糊的时候,一刀下去能够或多或少的减轻犯人的痛苦。
随便补充说明一下,在古时候午时三刻行刑的不是没有只是很少,除了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犯人,那些普通犯人都不会安排在午时三刻行刑。因为在古人眼里,午时三刻行刑死后鬼魂会烟消云散,普通犯人的话是不会剥夺他们做鬼的权利。但是那些穷凶极恶的犯人们就一定要在午时三刻行刑,剥夺他们做鬼的机会。
古时候有严格的行刑时间
事实上古时候是有严格的行刑时间的,除了午时三刻之外,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应当就是“秋后问斩”。据《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这是古时候关于“秋后问斩”的最早记录,而将“秋后问斩”上升到法律高度的则是在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面说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古时候犯人斩首的真实时间真的是午时三刻吗?
在之后,董仲舒的这一套“四政若四时”的理论也得到了实践。
从汉代之后,历朝历代都遵循着“秋后问斩”的这一套理论,唐、宋、明三朝的法律都有明文规定:除了情节特别严重的犯人之外,均不得在立春之后秋分之前执行死刑。清朝也规定,死刑犯要在秋季处决。顺便说一句,选择在秋季也有一点还是跟古人的迷信有关。在他们看来春夏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秋冬则是万物蛰伏的季节,选择在这样的季节也符合万物生长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