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为什么一打仗就缺粮 士兵打仗会吃很多吗

  大家好,这里是为什么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时候打仗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古时候不打仗的时候,士兵都要吃饭,古人为什么一打仗就出现缺粮的情况?

  自古以来,行军打仗的规矩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能让士兵吃饱饭,粮草车队往往要先于大军出发,只有这样,在外征战的士兵才没有后顾之忧。其实不难理解,无论一支大军的战斗力有多强,只要粮食供应断绝,战斗力马上就会下降一个档次。历史上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桓北伐前秦、宋辽岐沟关之战等,不都是这么败的么?

  那么问题来了,古时候士兵不打仗也得吃饭,可为何一打仗,就会出现粮草不够的情况?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很多王朝采用的都是征兵制,也就是说,士兵本身就是耕农,他们参军时能自备粮食,一方面减少了朝廷的开支,另一方面又能免除徭役,可谓是一举两得。但只要一打仗,谁也无法确定战争持续时间,一旦时间过长,士兵自带的粮食吃完了,就需要从官仓拨付,如果官仓的粮食也耗尽了,就满足不了一日三餐了。

image.png

  也许很多人都忽视了打仗时的耗粮程度,《管子》一书中就曾提到:出一次兵,就会消耗十年的粮草;打一次仗,一代人积攒的粮草就搭进去了。此外,乾隆三十三年的一份奏折上也曾提到:四万士兵十个月耗粮四十二万石,大约为两万五千吨,而当时全省的仓粮才三十五万石。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战马、运粮民夫的话,即使穷尽一省之力,也无法供应四万士兵十个月的口粮。

  一般来说,除了亡国之战,平时不会有那么大规模的兵马调动,而且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可以征集的资源足以满足长期作战的需要,可是,一旦作战地点在偏远的边境地带,尤其是匈奴等少数民族入侵的话,运粮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中国土地广阔,运粮的代价极大,古时交通不便,信息传达不及时,前方作战大军稍有变动,后方的运粮大军就需要改道。

image.png

  改道之后,如果遇上了崎岖山路,还会在路上消耗掉大量的粮食,且不说那些丢在半路上的粮草,一路上的战马、运粮民夫吃掉的粮食也不少。《史记·平准书第八》记载:“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另外,关于民夫消耗掉的粮食,《梦溪笔谈·官政一》中也有提及:“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

  由此观之,运粮比行军打仗消耗的粮食还要多,如果没有一个充足的准备,还没等遇见敌军,己方士兵就先断粮了。实际上,相对于步兵,骑兵的优势就有很多了,他们不但可以把粮食放在马背上,补给用完就折回,还可以轻装疾行,对敌人进行骚扰作战,就算粮食不够了,也可以随时跑上个几十里地补充粮草。

image.png

  不过到了后来,不少皇帝都学聪明了,就像隋炀帝一样,他为了过足打仗的瘾,在各地建了不少大粮仓,迄今为止,里面都有余粮。但是,若不是他太能“折腾”,相信隋朝也不会那么快灭亡,打仗毕竟是劳民伤财的事,和平才是大势所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