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王爷每个朝代职位都是一样的吗 他们平时时间都在做什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时候王爷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古时候的王爷他们平常都干什么?
王爷这一词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那么对于王爷这么个官职不同的朝代有什么变化的呢?从大方向看来,唐代是个分界线。在唐代以前,王爷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秦代太短,始皇帝一死,基本也就亡国了,这时的王爷没啥意义,暂且忽略。汉代诸王一般都会被分封到各地。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享有极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权利,总起来说他们就是小一号的皇帝。日常时间还是要处理很多事物的。当然自七王之乱以后,他们的权力被削去很多,这时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比如哪位汉景帝的儿子中山王,一生有一百多儿子,这是有多大的精力呀。汉代的郡县制就是要剥削这些王爷的势力与权力。你儿子多你的封地就会越越来越小。
曹魏时期的王爷比较憋屈。自曹丕开始就对自己兄弟大加猜忌,整个曹魏王朝王爷一直就是被圈养。除了生活水平高点,基本和政治绝缘。
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动乱。这时的王爷大多都是掌握一方大军的藩王。做的好的成为国家柱石。有野心的基本就是谋朝篡位和谋反被杀。这段时期,身居高位一都是一刀一枪的拼杀过来的,养尊处优的王爷少见。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兰陵王高长恭了,他打了不少胜仗,最终却被猜忌而死。这就是这时期王爷的宿命。
到了隋唐,王爷的政治军事权力进一步削弱。这时候成年皇子被分封之后有的被放到藩地,有的在京城,藩王和京王逐步开始分化。个人觉得这时候的王爷比较幸福,没有野心还是可以过得舒适一些,当然武则天时期例外。
到了宋朝,基本就是在京的王爷。不再是以前的藩王,他们权力不大,主要生活就是享受。想想就羡慕。赵匡胤的几个儿子例外,因为他们摊上了个狼心的叔叔。
到了明代,朱元璋又搞起了分封诸王的做法。这次造成了大王朝唯一的藩王谋朝篡位成功。朱棣登基后,了解藩王的危害,因此王爷还是分封,但这次他们完全没有了政治军事权力,基本就是一群被养在王府里的猪,被各级官吏死死的看守。除了资深宅男,其他人是享受不了这种待遇的。这里面禁止喝酒,一切行动都有章程,连出城都必须到官府备案,甚至读书都受到限制。明代的王爷这时完全成为了种马一般的待遇。因为他们生的孩子完全有国家出钱抚养,王爷们有没别的事,到明末老朱家的子孙达到了惊人的200万
清代大家比较熟悉。这时王爷们驻足京城。一般有爵无权,只有在皇帝特别任命时才掌管某一部分权力。在清代有职的王爷像恭亲王奕䜣,这类王爷就是过着高官大员的生活,处理政务为第一任务。而那些没实职的王爷们和一般旗人贵族没什么差别,斗鸡遛狗,尽情享受就可以。清代的王爷们受封后,虽说多数既没有实权,又没有封地。但地位还是相当高的,朝廷要出资修建王府,还要配备官员人等,用以保证王爷的地位和舒适的生活。王府是个小社会,是清代社会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清代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
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先生曾著有《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一文,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清末醇亲王府的生活。溥杰先生的祖父、父亲先后被封为醇亲王。他自己在醇亲王府度过了少年时代,并且具有被封为亲王的资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成为中国的一位普通公民、领导干部。应该说,他老人家在王府方面最有发言权。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他是如何介绍醇亲王府官员人等情况的:
长史一名;管事官一至二名;庄员处五至六名;回事处五至六名;随侍处最多时十余名,少时六、七名;司房五至六名;祠堂三至四名;大、小厨房共约十余名;茶房三至四名;花园(包括暖窖)最初有十余名,后减至六七名;大书房八至九名;小书房四至五名;更房十余名;马圈二处,共约十名左右;裁缝铺人数不详;轿夫约二十名。
属于“关防院”(内院)范围的,有首领太监一至二名, 回事太监二至三名,小太监六至七名,散差太监十二、三名, “妇差”(当时呼保姆为“妇差”或“妈妈”)约三十余名, “使女”(又唤丫鬟)约六至七名。此外还有看守园寝的宫员若干名,连看坟带种地的佃户若干家。另有看管京郊海淀别墅一蔚秀园的特派人员二、三名。这么多人每年的花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国家开支,弄不好大清就亡在在了这些王爷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