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太子不是皇帝的亲生儿子吗 两人之间为什么会是敌对关系

  很多人都不了解太子和皇帝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太子在我国古时候封建王朝中,一直是极其重要的和身份尊贵的人物之一,同样的太子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

  惹得皇帝老爹不开心了,要废太子。惹得大臣不爽了,也要废太子。惹得百姓怨声载道了,更是要废太子。稍微有点出格,也要小心,身后一群兄弟在等着。

  在隋末时期,作为皇帝的皇泰主,死前甚至许下“此生不复帝王家”的愿望。

image.png

  皇泰主杨侗

  皇帝都有这种时刻,就能看出太子也不是一个好职业。但是太子的称呼和废立的变化,却代表着很多东西。

  一、太子称呼的变化?

  我们现在提起太子,那就是古时候皇帝继承人,天下也只有一个太子。即是一种称号,也是一种身份的代表。

  实际上我国古时候,太子这个称呼要以汉朝为划分线。

  汉朝之前,并不是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被称为太子,汉朝之后,只有皇帝的儿子才有可能被称为太子。

  太子这个称呼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出现,那时候的太子并不能指代具体某个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称为太子的。

  只有天子的继承人,或者诸侯王的继承人才能被称为太子。而当时不仅可以称呼他们为太子,也能称呼为世子。

  商周时期,由于社会并没有进入封建统治时期,也并非中央集权制度。整个天下是由各诸侯王组成的。

  虽然诸侯王也会受到天子的约束,但是实际上诸侯国也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国家,有自己的律法和规矩,所以他们的继承人也被称为太子。

image.png

  商周时期地图,诸侯国林立

  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直到汉朝结束。太子的称呼仍然不单单适用于皇位继承人。

  归其原因秦朝存在时间太短,还没来得及册封太子。并且秦朝的前身就是战国诸侯之一,对于身份称呼也保留了下来。

  比如公子扶苏这样的称呼,公子其实就是战国时期,对诸侯儿女们的称呼,主要是指那些非王位继承者。

  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本着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又开始分封“刘氏王”,导致大量诸侯王的存在。

  虽然当时的诸侯都是皇帝的亲戚,但是仍然有其独立性,而诸侯的实力更是可以和皇帝对抗。

  汉景帝时期的吴王刘濞发动的七王之乱,逼的汉景帝杀了晁错,这就是诸侯王的一种力量体现。

  所以说这个时候,诸侯王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而诸侯王的儿子同样可以称为太子,一方面是延续了战国的称呼,另一方面也是人家有这个实力。

image.png

  秦始皇嬴政

  但是汉朝毕竟是大统一国家,对皇位继承人还是要突出其独特性,于是出现了另一个对皇位继承人的称呼,皇太子。

  皇太子的称呼指代的就是唯一性,也就是皇位继承人。

  直到汉朝之后,诸侯王这种分割皇帝权力的存在,失去了能够和皇帝对抗的资本。

  诸侯以及藩王们的继承人,统一称呼为世子。而太子才成了我们现在所说、所想的皇位继承人。

  太子称呼的变化,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权力不断集中的表现。皇帝权力分散的时候,诸侯完全就是一个个真正的土皇帝,所以太子这个称呼他们也敢用。

  而随着不断的发展,皇帝完成了集权,太子这个称呼就变成了独一无二的称呼。太子称呼的这种变化,也是实现皇权至上的一种体现。

  难道仅仅是为了用太子表现皇权,才早早设立太子吗?当然不是,皇权至上的实际体现是在皇帝身上,而并非太子。

image.png

  汉高祖刘邦

  但是皇帝不想立太子没关系,大臣们会逼着你立太子,这就要说到立太子的作用。

  二、为何立太子

  太子称呼的变化,也使其成为了身份的象征,他代表的是未来的皇帝。

  既然是未来的皇帝,皇帝和他手下的一帮大臣就要看看,他以后能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皇帝。

  我们现在想要升职,也要经过一定的考察期,更别说太子想成为皇帝这样的事情了,太子实际上就是被考察者。

  皇帝在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一边教导太子怎么做一个合格的皇帝,一边观察太子的心性、能力等等。

  这个过程,同样也是大臣们的一个考察,看看这位未来的皇帝是否合格。

  合格自然皆大欢喜,如果这位太子不合格,这也能给皇帝和大臣一个能够更换太子的时间。

  考察继承人,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方面就是皇帝用来稳定人心。

  只要是人,就有突然死亡的可能性,这一点不论你是不是皇帝。

  普通百姓还好说,但是皇帝不行,万一皇帝突然去世了,谁是下一任皇帝的问题就成了大麻烦。这很容易造成动荡,一不小心还可能改朝换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他没有着急立太子,也没想到自己会突然死亡。但是秦始皇突然死在了巡游的路上,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太子,留下的只有遗诏。

  这也给了赵高和李斯偷改遗诏的机会,让秦二世胡亥继位,原因还是最初没有定下继承人。

  太子的设立,能够让大臣不至于考虑以后跟谁混的问题,能让他们安心。也能让百姓不用考虑会不会突然没有皇帝,因为他们知道下一任皇帝已经做好了准备。

  相对来说,早立太子这种办法,是有一定意义的。

image.png

  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

  大臣和百姓对这种方式很支持,但是皇帝绝对是不开心的。因为太子还有一个隐藏作用,和皇帝分权力!

  皇帝和太子之间,除去亲情(古时候皇家就不说什么亲情了),就是对立关系。

  这一点还是要说到太子身份上,他是未来的皇帝。未来的皇帝对上现在的皇帝,只能说,不好意思,我也想早早当上皇帝。

  而皇帝肯定也不愿意早早退位,不然也不至于那么多皇帝,费尽一生追寻虚无的长生不老。

  从这一点上看,皇帝就和太子之间就有了分歧。而且在封建王朝前期,皇帝并没有绝对的集权,太子的势力对皇帝也是有一定威胁。

  首先,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实际上皇后地位还是高一点,但是古时候后宫不干政),而且太子还有自己独立的“小朝廷”,东宫。

image.png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

  并且,太子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太子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军队。比如唐朝时期的太子六率,汉朝也有太子亲卫。

  这就让皇帝忌惮了,有权力还有军队,太子翅膀硬了造反怎么办?

  这样的事情还真有发生,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为不满意汉武帝宠信奸臣江充,发动东宫的兵马反叛,并且还聚集了几万人造反。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同样的也差点拥兵造反,更惨的是宋文帝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杀。

  事实也证明了太子造反的可能性,而且由于古时候成亲较早,更是常常出现皇帝还在壮年,太子已经熬了十几年的情况。

  这样就更加危险,毕竟有可能出现太子去世还没坐上皇位的情况,这种情况太子又不愿意了。

image.png

  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

  所以矛盾会随着太子的年龄增大,越来越大。但是这种矛盾,在大臣和百姓看来,是一种良好的表现,可以起到制约和警戒皇帝的作用。

  而皇帝这个时候,通常都会用废太子重新立个年幼的这种办法,来解决这种威胁。

  但是太子也不是说废就能废的,无缘无故废太子引起动乱的可能性更大,毕竟太子身后也有很多的支持者。

  那么什么情况下,才能废除太子重新立呢?

  三、如何废太子重立

  虽然根据儒家学说,一直强调嫡长子继位制度,强调礼法。但是并不是只有嫡长子才能当太子,而是皇帝指定谁当太子,经过册封之后,谁就是太子。

  但是从夏朝开始,我国就一直进行的是家天下。这意味着,皇帝要是只有一个儿子,哪怕是个傻子,他也会让自己儿子做皇帝(是不是无意间揭开了古时候皇帝为何那么多嫔妃和孩子的原因)。

  同样意味着,重新立太子,不仅是皇帝主动的事情,有时候也是一件被动的事情。

  其实我国封建王朝的皇位更替,很少有平静进行的。更多的是兄弟相争,到最后也就成了,皇帝只有一位继承人可选的情况。

  杨广杀掉他哥哥杨勇之后,杨广就成了隋朝唯一的太子人员。唐朝时期,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过后,李世民成为唯一继承人。还有清朝的九子夺嫡等等。

  这样的情况下,皇帝就成了被动重立太子。并且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也是最普遍的情况。

  而想要主动废太子重立,也要同时满足有更合适的继承人和足够废太子的理由这两点。

  皇帝废太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有预备太子人选。刘邦想要废太子刘盈,是因为他心中有了赵王刘如意。汉景帝想要废太子刘荣,是因为他心中有了汉武帝刘彻。

  但是心中有了合适的继承人,仍然不足以废太子,还需要有废太子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多种多样了,太子失德,太子无能等等都能成为理由。但是这种理由有时候并不好找,它需要足够的大,能说服群臣。

image.png

  刘邦想要废除的太子,后来的汉惠帝刘盈

  刘邦找到了理由,太子无能,结果就是群臣反对。同样是西汉的皇帝,汉宣帝刘病已对自己儿子的评价是,“乱我家者,必太子也”。

  即使这样,他依然没有选择废掉太子。一方面是刘病已对许平君的愧疚,另一方面则是太子(后来的汉元帝)喜好儒学,表现的也相当得体,有很多大臣支持太子,实在也找不到废除的理由。

  同样的如果有足够的理由,那么一切就顺理成章。

  唐朝时期的太子李承乾,腿脚不灵活时是太子,发现有断袖之癖时还是太子,学习突厥语言等也没被废,结果他自己造反了。

  这时候的李世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李承乾就被废了。因为理由足够了,这时候即使皇帝不愿意,大臣们也不会允许。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直到封建王朝后期,明朝的太子反而都能顺利登基。这是因为,当时的皇帝权力大的惊人,没有什么制约。

  而当皇帝权力到达了顶峰,一言就可以决定皇位归属的时候,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再是矛盾,太子的隐藏作用也就不在起作用。

image.png

  汉宣帝刘病已的儿子,汉元帝

  虽然如此,其实古时候封建王朝,太子的废立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很少有不流血的情况出现。太子的重立,往往伴随的是父子争斗,兄弟争斗。

  权力和欲望往往能让很多人迷失眼睛,更别说是皇位这种天下第一人的标志。

  四、结语

  太子称呼的改变,是皇权至上的一种体现。同样的太子废立,也标志着封建皇权的不断集中,都是一种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

  从商周开始,太子称呼逐渐变化。标志着我们从分封制的混乱,走向了大统一。不再有所谓的战国七雄,也不再有诸侯相互之间的战争。

  这意味着百姓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不会出现刚才还在家种地,转眼间就来到战场的情况。相对来说,生活也更加的平稳。

image.png

  唐太宗李世民

  而随着太子的废立,完全由皇帝决定,实现了皇权至上。看上去是皇帝没有了制约,但是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斗。

  就如同太子废立的流血,说到底死去的是将士,而将士就是来源于百姓。那种动不动因为一个皇位,几万人流血,就能造成几万家庭悲伤。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百姓是水,皇家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英明点的皇帝都懂。皇帝能够一言废太子,也意味着不仅大大减少了流血的悲剧,也表示能更好的使百姓安居乐业。

  而且也加速了大臣们和官府的办事效率,不至于出现皇帝和太子意见不同,左右为难的情况。办事效率的提高,对于百姓来说也是受益的。

  一个小小的称呼,一个小小的变化,实际上代表的意义,是我们一直在进步。

  参考:《史记》《资治通鉴》《文献通考》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