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死囚都在秋后问斩,为什么还要在午时三刻斩?
一个人,倘若做了坏事,就应当受到惩罚。只有建立起公正公平的社会体系,才能够造就一个和平友好的世界。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人们开始聚居生活后不久,便产生了刑罚。而随着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监狱也被建立了起来,里面关押着不少犯了错误的囚犯。
而对于这些囚犯而言,倘若他们犯了比较大的错误,便会被处决。在古装电视剧上,人们经常见到犯人处斩的情景,而这个过程中,总会出现“秋后问斩”、“午时三刻”等言语。那么问题来了,古人问斩时间的选择到底有何意义呢?
“秋后问斩”这个习惯的产生,与一个历史的传统有关。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最早开始有关于“秋冬行刑”的记载,而在《礼记月令》中也曾经说道:“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
在那个时代,人们因为解释不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现象,于是便想象出了造物者的存在。人们认为,灾害和祥瑞都是谁上天赐予的,因此人不可以违背上天的意愿,即使是刑罚也是如此。古时候司法工作者则认为,春天是万物新生的时候,是最不适合于处斩的季节。相反的,秋天是万物开始凋零的时候,也是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因此比较适合处斩。而冬天则是万物彻底衰亡的时光,也是适合的,这便是“秋冬问斩”的原因。
“午时三刻”中的“午时”大概为如今的中午11点45分左右。而“午时三刻”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古人认为,午时三刻是阳间阳气最盛的时候,而处斩一事是一件阴事,适合选择这样的时间,可以冲掉阴气,起到驱赶邪僻的作用。
第二,?古人还认为,午时三刻的盛阳之气是鬼魂最害怕的时候。倘若在这个时候行刑的话,人们可以借助最盛的阳气,让那些罪大恶极之人“魂飞魄散”,使得他们连鬼都做不了。
第三,?也有人认为,“午时三刻”是一个人精力最为衰微的时候,倘若在这个时候行刑的话,可以减少犯人的痛感,从而体现出统治者的政治关怀。
由此不难看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下,人们会衍生出不少的理念和想法,而这些想法或许并不为其它时代的人所接受,但是却是符合当前时代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