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书生进京赶考需要盘缠 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大家好,这里是为什么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时候进京赶考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在后世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起到重要的影响。科举制度其实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向来都受到重视的世家大族开始呈现衰败之势,因此选拔官员注重门第的制度也无法继续运行下去,注重人才的科举制度开始萌芽。一直到隋朝统一之后,国家为了招揽更多的贤才,确立了科举制,让出身普通的平民百姓也拥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在古时候以封建王权为主的社会下,科举制的创建无疑是社会大背景下最大的公平。
一. 古时候选拔制度的改变
在科举制创建之前,关于人才的选拔,各个朝代都没有统一的制度,例如秦朝以前的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在朝廷为官的官员,大多数都是天子分封的诸侯或者士大夫的后代,依靠着宗法制,能够继承官位的基本上都是嫡长子。在这个时期,血缘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血缘关系,那么平民百姓一生都只能是普通人,永远无法踏进朝堂。到了汉朝,选拔官员的制度就偏向于从民间选拔人才,统治者开始认识到民间人才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将视线集中在世家贵族当中。
但不管中国古时候有多少选官制度,都是无法同科举制度相比的,毕竟科举制度是真正的选拔那些出身微末的人,只要才子凭借着自己的能力通过考试,就有机会进入朝廷为官。科举制度同今天的考试其实相差无几,凭借的都是考生自己的能力,能力出众者自然能够实现抱负,而能力不出众者只有来年再战。不过,古时候书生进京赶考,路上需要的盘缠如何解决?毕竟考试通过的很多人都是家境贫寒的学子,他们又该如何支付这昂贵的路费呢?其实,古时候统治者早就想到了,对考生的待遇好到令人羡慕。
二. 进京赶考需要大笔银两
其实之所以谈到书生进京赶考的盘缠,是因为考生从五湖四海奔赴北京赶考的路程是非常远的,毕竟科举考试是面向全国的考试。如果京城是在北京,那么从南方,也就是广州海南等地的学子想要赶到北京,这之间的距离的确让人望而生畏。更何况,我们今天就算是坐高铁或者坐飞机,都需要耗费几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是坐火车,那恐怕没个一天一夜是到不了的。而在古时候,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除了双腿,也就只剩下马车或者驴车了。依靠着一匹马想要从海南赶到北京,这之间不仅是时间与路程,同时还有路上的很多开销。
也正是如此,才会说学子进京赶考的路上需要很多盘缠,而这个盘缠普通人家未必支付得起。不过,也不需要太多的担心,因为古时候的统治者都考虑好了,他们会给考试的学子分发盘缠,也就是路上所需的路费,这个路费也不是固定数目,而是特其他人性化的依据到京城的距离来换算的。这也就是说,如果家乡离京城最近,就会拿到最少的路费,而离京城最远,则会拿到最多的路费。当然,这个路费是计算之后够学子使用的,所以也不需要太多的担心。
三. 古时候举人待遇之高
朝廷除了会向学子拨足够的银两,同时也会给他们安排专门的车子,也就是“礼部会试”的公车。在中国古时候,士大夫的地位是最高的,而能够进京赶考的学子,其实已经成为了士大夫,只不过他们还没有官职罢了。对于这样的一群人,国家与朝廷是非常重视的,为了能够保证他们进京赶考的路途顺利,学子就可以在当地申请公车,坐着公车进京赶考。
相比起自己想办法进京赶考,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公车,会方便很多。这也能够从中看出来举人的待遇,毕竟能够进京赶考的举人,都是才华非常出众之人,一般人都是考不上的。除此之外,进京赶考的名号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毕竟在古时候士大夫的地位是最高的,不仅是朝廷重视,就连其他的普通百姓也对士大夫非常崇拜。因此在他们进京赶考的一路上,如果知晓了他们的身份,地方上的一些商贾之家或者有些积蓄的人家,都会选择帮助举人进京。所以,在重视人才,重视官员的社会背景下,进京赶考的学子反而不需要有任何的担心。
参考资料:《鹤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