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书生进京赶考的时候 他们需要花费多少银子
对古时候书生赶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朝作为古时候历史中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不仅拥有非常强大的国力,而且在选拔人才方面也煞费苦心。笔者认为如果从封建制的根源上去分析,不难发现每一个封建王朝,其实都存在着门阀氏族与皇权之争。
李唐王朝出身于关陇贵族,李渊在起兵之时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所以在唐朝建立之后很多关键要职,基本上都把握在这些贵族手中。而且皇帝做出的很多决定,其实也深受关陇贵族的挟制。在这种前提下,培养听话的官员,就变成了唐代统治者的重要任务。
事实上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出现,其实也存在这个方面的原因。
虽然唐代进士数量要远低于宋代,但是这些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上来的官员对唐代政治格局,或者说权利均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众人勇闯独木桥的时候,却没有人关心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
他们从开始读书到参加科举考试,以及从家乡赶往长安的各项费用,不仅没有得到任何支援,而且这毫不夸张的说都是自费。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考中进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唐代读书人的赶考费用
唐代虽然是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但由于社会生产力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再加上当时的交通非常闭塞。所以唐代学子想要赴京赶考,基本上都要经历长途跋涉。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车较多的差旅费,而且家乡距离长安越远的学子,所需要花在路上的金钱就越多。
唐代文人刘蜕曾用文字,记录了当时应考时的心酸和开销:
“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
笔者认为,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刘蜕的应考之路长达4000里。由于他的家庭较为贫苦,而且也没有比较富裕的亲属,所以只能艰辛地辗转于路途之上。甚至在需要长达半年的时间,才能从家乡达到长安再返回故地。
由于身上携带的钱财较少,所以他甚至“乞假衣食于道路”,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耻辱。
“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如果再因为天气变化生病,那么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就会长达一年。
笔者认为这段充满心酸的文字,不仅吐露了路上的艰辛,而且也表述出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清代书生在科举落第之后,顿觉凄凉遂写下:“费银数百,如泥牛沉海,毫无消息”。就算不顾旅途劳顿赴京赶考,但却因中举无望又耗费“银数百”,这位文人居然仰头大哭。
车马费、舟船费、住店打尖,以及医药、服装鞋帽等各项费用,对于唐代底层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笔无比庞大的开销。尤其是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考生来说,有的时候甚至还没到长安,所带银两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为了能够参加考试,不得不沿街乞讨。
笔者认为唐代读书人,之所以在这种困境下,依然对科举考试抱有希望。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发现,“学而优则仕”只是一句口号不理想。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才是他们科级考试的最终目标。
纵观古时候社会中的读书人,他们每天摇头晃脑熟背四书五经,达到一定年龄之后再去参加科技考试。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费用问题,其实就高达几百辆白银。如果屡次赴京考试都没有中第,甚至还会因考试而致贫。
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耸人听闻,就算是在无比强盛的唐朝,依然有很多人读不起书。就算是平民子弟节衣缩食,往往也会因为没钱而中途辍学。就算是能挨到进京考试这一步,很多人也会因为囊中羞涩而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