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食品安全问题知多少?有三本古书专门记载食品添加剂!
古时候食品安全问题知多少?有三本古书专门记载食品添加剂!不清楚的网友们可以和为什么小编一起看下去。
提起食品添加剂,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工业明胶等”这些害人的东西。其实,我们都误会了,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工业明胶等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真正的食品添加剂,是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是没有害处的。中国人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至少有一万年。
中国人最早使用食品添加剂
最早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人,是中国人。中国人早在一万多年前,就使用了最早的食品添加剂——盐。盐是食品添加剂吗?当然是。比如说人类吃肉,动物也吃肉,但食肉类动物吃的肉,是不放盐的。人类发现了火,将肉烤熟吃,在吃的过程中,发现味道太淡了,于是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哪里盐最多,海里盐最多。古时渔民打渔,早就发现海水是咸的了。于是古渔民发明了海水煮盐的方法。
在汉语中,“盐”字是“在器皿中煮卤”的意思。《说文》上讲:“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所以火被发现后,接着就是发明煮盐的办法。盐的使用,大大丰富了食品的食用方法。在没有发现盐之前,人类的伙食该多么淡然无味啊。盐是人类身体维生素的需要,但主要发挥的,还是调味功能。目前考古已经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煎盐器具文物,证实了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领先性。
六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现了转化酶(蔗糖酶)可以酿酒;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中国人开始使用肉桂增香;汉朝时期,中国人开始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淮南王刘安被称为豆腐鼻祖;魏晋时期,中国人开始使用碱面蒸馒头,据说诸葛亮是馒头的发明者;唐朝时,中国人开始使用食用色素,一种添加的食用色素的“槐叶冷淘”凉面流行;宋朝时期,中国人开始使用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制腊肉,并用“一矾二碱三盐”的食品添加剂配方“炸油条”。而炸油条据说与秦桧夫妇有关,出于对秦桧害死岳元帅的气愤,炸的就是秦桧夫妇。
古时候记载“食品添加剂”的三本古书
北魏时期出了两位食品界的名人,一位名叫崔浩,北魏太武帝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历任太常聊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司徒。崔浩给后人留下了一本《食经》,据说还不是崔浩本人写的,而是他妈妈口述,崔浩记录的。可见崔浩的老妈是位美食专家。崔浩的老妈姓卢,古人一般没有名字,所以称为卢氏。史载卢氏及其他崔浩的女性长辈“所修妇功,无不蕴习酒食。朝夕养舅姑,四时祭祀,虽有功力,不任僮使,常手自亲焉。”,由于卢氏亲自做饭,有丰富的做饭经验,所以她在这本《食经》里,记载了涉及食物储藏及肴馔制作多种,如“藏梅法”、“藏干栗法”、“藏柿法”、“作白醪酒法”、“作麦酱法”、“作大豆千岁苦酒法”、“作豉法”、“作芥酱法”、“蒸熊法”、“作跳丸炙法”、“作百饭法”、“作煸法”等,在这些方法中,不乏古时候食品添加剂内容。因为要保证菜系的色、香、味,没有食品添加剂是不可能的。
另一位北魏食品界名人更为出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贾思勰,贾思勰做过高阳郡的太守,也是位高官,他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著成了《齐民要术》,成为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其中介绍了不少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内容,中国很早发明的酿造、烹调、贮藏技术,被这本书详细记载。比如唐朝风行的“槐叶冷淘”凉面做法,早在北魏时期就有记载,其中色素的制造方法是“把槐叶用水煮软烂,然后再捣成汁,和面的时候加在面条里”。
第三本古书是隋朝人谢讽写的《淮南玉食经》,谢讽担任过隋炀帝的“尚食直长”,这是一个主管御膳房的官员,有机会接触很多种菜饭的做法,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谢讽就是隋朝时最有名的美食家与厨师。在《淮南玉食经》里,谢讽记载了很多种饭菜的做法,如脍、羹、汤、炙、酱生饼、卷、糕、面、寒具、饭等,中国人做菜讲色、香、味俱全,而所谓的色、香、味,完全是靠食品添加剂来帮助完成的。这方面,谢讽应该比卢氏和贾思勰更专业。因为他是宫廷御膳房专家。
古人也有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古时候由于科学技术没那么发达,再加上一些不良商人出于赚钱的灰暗心理,自然也会像现在一样,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和现在一样,古时候的法律对食品安全也有严格规定,违反食品安全者要被处以重刑,最重者甚至是绞刑。
我们看《水浒传》,就看到其实吃饭挺不让人安心的。如果赶上孙二娘、朱贵那样的黑店,被人放了蒙汗药,是不是一不小心就被人剁成了包子馅。蒙汗药就是非法添加物,而不是食品添加剂。还有一本书叫《夷坚志》,是南宋的洪迈写的,记载着有个卖油的油铺子,为了谋利,榨油时往里面掺尿的事,“每作油时,乘热益以便溺,几三之一”,掺多少尿呢?差不多三分之一。你说缺德不缺德,活生生让人喝尿啊。这比现代人掺三氯氰氨更让人恶心。如果知道了,不知道这油可怎么吃。全得吐出来。
另一名宋朝的作家周辉,写了一本书叫《清波杂志》,其中记载一些不良商人为了使淮南的虾米保鲜,竟然使用粪便将虾米浸一宿,然后洗干净了再运输。袁采创作的《世范》,更是记载着不法商人在肉里注水、在粮食里洒水、在盐里掺灰土、往鸡肚子里塞沙的种种恶行,丝毫不逊色于现代的不良商人。由此看法,古人也有食品安全问题,往食品里添加非食品添加剂的非法添加物,古已有之。今人只是传承了古时候不良商人的缺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