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士兵行军打仗吃的军粮是什么?这种粮食凭什么得以延续千年?
古时候士兵行军打仗吃的军粮是什么?这种粮食凭什么得以延续千年?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古时候,行军打仗,军粮是很重要的,因为士兵吃饱了才有力气与敌人抗争,那么,古时候士兵征战用什么做军粮?军粮不足的时候又是靠什么充饥的呢?
行军打战最重要的就是粮草,如果粮草不到位的话,那么对于整个军队的士气以及斗志都是有很大的联系。在中国古时候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粮食一直被他们所沿用,并且用着还特别好,这种粮食就是粟米。
据史料记载,这个粮食已经在部队当中绵延数千年了,自秦朝以来就使用一直到唐朝的时候也是沿用,首先这种粮食有这样的几个优势。
第一个就是成本相对较低,并且这种粮食在南北都可以生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军队赖以接受的粮食。除了成本较低之外,第二个优势就是它的作用要比其他的粮食大得多,保质期非常长久,我们知道有的时候行军打战不是一天两天,最重要的就是粮草的质量问题,如果粮食出了问题的话,那么基本上这场战争就应该宣告结束了,正是这样的一个优点,让人们感受到了粟米的好处,这种粮食据说存放个五年不成问题,最高可以存放到九年,实在是不可思议。
第三个优势就是非常耐饱,因为在军营当中,这些战士以及战马所消耗的粮食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样的一种食物可以人吃,战马同样也可以享用,因为成本相对较低,况且还有就是这个粟米的原作物产量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这也是成为了部队当中非常信任的一种粮食,填饱肚子就是王道!
伴随着之后农作物的不断发展,很多小麦以及南方地区的水稻出现,这些东西相比于粟米来讲还是略有差距的,首先就是这些小麦熬成的饭,无法满足士兵的温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干粮类似于烧饼以及什么炊饼。总之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还有一种粮食则是南方的大米。在明朝时期,更是将这个粮食带到了战场上,但是我们知道打战消耗太大,这样的一些干粮还是无法胜任之前的粟米。
到了唐朝以后,军粮逐渐转变为以大米小麦为主,据说,有一段时间,士兵们因为小麦做出的麦饭难以下咽,还影响到了士兵们的积极性。
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学会了将小麦磨成面粉,做成了馒头,于是小麦才变得好吃起来,一直到现在,都是北方人的主食。后来,关羽行军大战,但是遇到干旱,做饭成了问题,诸葛亮就研究出了锅盔,用少量水和面,烤制之后,又香又脆。出了面食,一些游牧民族比较常见的军粮就是肉和奶,忽必烈的时候都是马肉马奶作为军粮。
他们还用奶脱水后制作出了香香甜甜的奶干,方便运输储存,还能为士兵们提供营养。这是军粮丰富的时代战士们所吃的食物。但是也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军粮不足,或者饥荒年代,他们不能活活饿死,为了生存打仗,有吃树皮,吃野菜还有战马,还有吃蛇吃老鼠。唐朝的时候将军张巡驻守雎阳,敌军断了他们的粮草运输,战士们把城中的老鼠虫子都抓的吃的一个不剩,最后饿的没有办法。
古时候军粮除了动物肉食外,还将人作为肉脯食用。在前秦时期,守军斩杀了1800名敌军,就将这些敌军做成肉脯,带回家给妻子儿女食用。最让人悲悯的是唐朝张巡守卫睢阳,抵御安禄山部队时,张巡部队被围困,缺少粮草,在吃完粮食后便开始吃马匹等,当没有可食用的食物时,便开始食用老人、孩子和女人。战争结束后,6万的人口仅剩400余人。
在古时候,易子而食,以人为食的事情屡见不鲜。物伤其类,人同此心。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军队的存在也是保卫边疆,保护人民。但是以军民作为军粮支撑部队取得胜利,有违人权。但是在封建社会,是不存在人权的,以人为肉脯堪称是最残忍的军粮。
军粮是军队的重要后勤保障,军粮强则士兵强壮,反之不然。在军粮的发展过程中,也看出了我国饮食的变迁。但是无论怎样,战争总是残酷的,军粮再好也不如家常便饭,我们要珍惜和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