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士兵的军饷到底有多少 古人阵亡后钱又归谁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古时候士兵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看一看。古时候士兵的军饷多不多?没有银行储蓄的当时,牺牲了军饷归谁?
在古时候,当兵吃粮、拿饷卖命。但实际情况中,当兵的不但没有军饷,还要倒贴朝廷,自带钱财口粮去当兵,要是不幸牺牲,就是穷光蛋一个。不过到了宋代,情况有所改善。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时候很多壮汉因为走投无路就喜欢投入军营效命,这样 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顺便还能领点俸禄,赚点小钱。但是这种情况是不怎么真实的,因为在古时候当兵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工资可以拿。要搞明白古时候士兵的军饷多少和牺牲后的归属问题,我们就要先来了解一下,我国古时候历史中不同时期的兵制情况。
古时候士兵的军饷收入水平
1、募兵制的特点以及优点
在我们现代化生活中,虽然没有明确要求那些人服兵役,但是每年还是号召广大有志青年积极参加,参与者至少服兵役2年,那么在古时候的时候,同样也是有服兵役的要求的,这就是征兵制。
征兵制的特点非常明显:非全职军人,不脱离农业生产活动。也就是说征兵制的人在没有仗打的时候,或者军营里没啥事的时候,就得要回家参与农业生产,古时候以农业为主,来当兵的都是家里青壮年,为了不耽误农业生产,所以征兵制的人相当于兼职搞军人,主业还是种地。
自带钱财口粮,大军仅仅提供武器。我认为征兵制来的士兵,最吃亏的就在这点上,朝廷不给一分钱俸禄,连吃的都不提供,生活用品等东西也都要其他人自己掏钱,军营仅提供武器,以作平时训练使用。
但是关于口粮问题,在真正行军打仗的时候,除了士兵自己带的粮食,军营还是额外一统提供粮食的,古时候打仗那就是“兵未动、粮草先行”。毕竟到了战场上,士兵不吃饱哪来的力气打仗呢?所以在打仗过程中,朝廷还是管饭的。
初看起来征兵制仿佛就是压榨平头百姓,实际上也不是全无好处的。在古时候凡是参与征兵制的士兵,他的家庭就能免除所有的杂役赋税,这就是征兵制最大的好处。我们重点说一下古时候的税收,就能了解这一点多重要了。
在我国古时候2000多年的额封建统治中,秦朝的赋税是最重的,高达66%。
《汉书·食货志上》:“收泰半之赋。”颜师古注:“泰半,三分取其二。”三分之二啊,太狠了!
秦除按地收租外,还论户取赋,也就是所谓的口赋,即人头税。在秦朝,不管你是经营所得钱财还是种地收的粮食,你都必须得交三分之二给朝廷,这简直就是给秦王朝卖命,老百姓自己就是混一口饭吃,难怪都说秦王暴政。
所以在秦朝,你要是去当兵的话,相当于你给家里挣下了2倍的口粮,这也算是一种“俸禄”了吧。
从秦朝以后,赋税最低的是明代,不足4%,明代开始,朝廷把各种杂七杂八的税都归并为几项大的货币税,可以说很大程度减低了百姓的负担。
除了最高的秦朝和明代,其他朝代多在6%——7%之间。
所以,从历朝历代的税收上面来看,除了在秦朝做征兵制士兵算是赚钱以外,其他朝代还是很吃亏的。
2、募兵制的起源和特点
要问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繁华,那肯定是唐代,要说哪个朝代最有钱,那必定是宋代。唐代将我国文化、农业都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恰好接下了这一棒,进一步发挥经济优势,所以宋代真的很有钱。
宋代廷一方面有钱,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兵力部署保家卫国,于是宋代廷决定,要以募兵制为主,征兵制为辅,为了吸引更多的恶人参军,宋代直接开出了1000钱的俸禄去吸引百姓参军。相当于1两银子,而且这些只是表面工资,宋代士兵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补贴,一年下来50两左右。
宋代寻常百姓家一个月也就3两银子的收入,一年下来也才36两,所以去当兵还是很赚钱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宋代士兵的人数更是空前绝后得多,当时宋代人口不到1亿,但是当兵的人却高达141万。
蔡襄说过:积兵之多,仰天子之衣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
3、古时候士兵的额外收入
并不是每个朝代的士兵都能像宋代那样待遇好的,但是人在军中,是不会穷的,不管哪个朝代,士兵的最大收入板块都不是俸禄,而是来自于打仗。
说起来有点残酷,古时候士兵打仗胜利以后,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搜刮城内百姓的财富,尤其是军纪差的大军,哪怕是军纪再好的大军,这种情况也会出现。
当初董卓带兵打仗的时候,为了鼓舞士兵的士气,就纵容部下对城内百姓进行强盗行为,不但搜刮民脂民膏,还侮辱妇女。
所以,古时候士兵不管是征兵制来的还是募兵制来的,他们都非常热衷于打仗,因为打仗就意味着有机会发横财。这笔额外收入是很多人几辈子都挣不来的。
古时候士兵牺牲以后,军饷归谁
既然说是军饷,那么在这里我们就排除征兵制的士兵,因为他们是没有军饷可以领的。
其实,不管是古时候还是现代,军营里面都是有后勤部队的,在古时候后勤部队叫做辎重部队,这个部队专门管理的就是士兵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包括但不限于衣物、银钱、兵器等,凡是外出作战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可以交给辎重管理。
所以,即使士兵在打仗过程中不
幸牺牲了,那么只要他的东西登记在册,最终就可以通过后勤人员转交他们的家人,不至于说人没了钱财也没了。
其次,古时候军营很开放,士兵的家属要是愿意,是可以随军行军或者住在军营周围的,一旦发生战事,士兵家属可以优先撤退或者自己选择驻守,万一家人战死沙场,那么财务自然归家属领走,可以不给后勤保管。
军营中有的士兵没有家人,孤家寡人一个,这样的士兵是不会有存款的,这部分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有钱今天花,若是不幸战死,也不会有什么钱财留下的。
总之,不管怎么说,古时候将士牺牲以后,钱财都不会充公,都会流向他该流向的地方的!
写在最后
看到这里,大家就搞清楚了,古时候士兵的军饷有多少,牺牲后军饷到底归了谁。也搞明白了古时候兵制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不得不说,在古时候当兵,尤其是宋代以前,士兵的收入真的是少得可怜,甚至还有倒贴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士兵,不认君王,只认将军的原因,因为将军还有可能帮士兵们想方设法地挣点钱,理解他们的不容易,但是君王却不会,只一味地以家国大义来要求他们。
对于很多士兵来说,家国大义固然重要,但是家人能吃饱饭,自己能娶得上媳妇,更重要。而宋代开始大量募集士兵又真的很好吗?不见得。
我国古时候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国,在征兵制的制度下,有仗打就打仗,没仗打就种地,这是保家卫国两不耽误的事,但是宋代大量募兵以后,很多人都为了军饷当了全职兵,从而荒废了农业,这仅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士兵人数实在是太多,很多地方官员都谎报人数,以此来吃朝廷发下的军饷钱。
地方吃军饷钱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地方用于训练、奖赏的钱财不够,因此士兵得不到很好的训练,战斗力大大的减弱,还不如征兵制时候的战斗力的,也就是全职的还干不过兼职的。这也是为什么宋代的时候,总给大家一种很羸弱的感觉,总是打不赢。
在古时候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无论采取哪种兵制都是有利有弊的,不过打仗,从来受苦的都是将士和百姓在
正所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