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神童之小孤庸谏服吴王,该故事是怎么彰显其才智的?
春秋中期,江南有个吴国,为周室诸侯国之一。吴国本来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小国家,后在晋国的帮助下,逐步强盛起来。到吴王寿梦即位后,楚国大夫申公巫臣因对楚王不满,经晋国推荐,于公元前589年,去了吴国。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巫臣到了吴国,帮助吴国造兵车,训练军队,深得吴王信任。巫臣帮助吴国的目的,是使吴国强大之后,去攻打楚国,以报楚国辱己之仇。两年之后,巫臣见吴军已训练有素,乘车作战自如,便屡次在吴王面前陈述楚国如何地大物博、富庶肥沃,以诱使吴王对楚国发动战争。吴王开始认为楚国强大,自己兵弱,不敢轻举妄动。但经不住巫臣的再三挑动,逐渐产生伐楚的念头。于是下决心率军北上,进攻楚国。众大臣听说后,纷纷上书说:“吴弱楚强,不但难以取胜,还有可能在出兵之后,为其他国家造成乘虚而入之机。”劝吴王谨慎行事。但吴王不听大怒道:“如有再谏停止出兵者,一律斩首不赦!”就在此时,忽然有一个孩子跑来对吴王说:“大王,我刚才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特来禀报!”众大臣一看,原来说话的是吴王的贴身小侍卫孤庸,无不为他捏了一把汗。
孤庸,是中大夫孤彦的儿子,幼而聪明,喜读诗书,且才思敏捷,到五六岁时,就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有“神童”之称,很讨吴王喜欢。有一次,吴王乘船游览长江
,不料船到江
心被浪打翻,吴王落入水中。紧急关头,孤彦挺身而出,将吴王救了上来,而自己却被大浪卷走淹死了。吴王对此非常难过。在为孤彦举行隆重葬礼之后,欲让年仅八岁的孤庸接替父职。但孤庸却说:“我尚年幼,不懂国事,怎敢图取虚名?望大王收回成命!”吴王听了,越发感到孤庸可爱,便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名义上做一名贴身侍卫,实际上是收养起来,把他看得比三个亲生儿子还要娇贵。
对于吴王准备出兵攻楚的想法,孤庸早有耳闻,自己也不同意,只是一时想不出好的劝阻理由。今日吴王早朝,孤庸忽然想出一条妙计,便急匆匆地去见吴王。此时,正值众大臣再次上书谏阻出兵,吴王为此大发雷霆之时,孤庸跑来相见,众大臣岂不为他担心?
吴王见孤庸有趣事相报,不但没有责怪,反而一扫原有怒容,笑问道:“本王正因国事不快,你既有趣事,快说给本王听听,看本王是否也觉有趣?”
孤庸说:“今日早晨,我去后山树林中用弹弓打鸟玩,忽然看到一只蝉爬到树枝上喝露水,还边喝边得意地唱歌;但是,它没有发现它的处境多么危险,因为在它的后边,正有一只螳螂,流着口水,举起那锋利的前爪,渐渐向蝉逼近,准备大吃一顿;可是,螳螂也没发现,在它的后边,还有一只黄雀正盯着它,等待时机,伸着长长的尖嘴,以为美食可餐;然而黄雀也没发现,在它的下边,恰巧有一只弹弓已经瞄准了它。”
吴王听了,哈哈大笑道:“有趣,实在有趣,无论蝉、螳螂还是黄雀,都有一个弱点,犯了同一个错误,这就是顾前不顾后。”孤庸一听,乘机奏道:“大王说的很对,这也和我们做事一样,不能光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想身后发生的祸患。为此,众大臣上书谏阻攻楚一事,还请大王三思!”
吴王听到这里,方才恍然大悟。他面对群臣,当即表示说:“好,此事以后再议吧!”众大臣非常高兴,齐声赞扬孤庸胆大心细,聪明机智。
从此,吴王再未提及攻楚之事。巫臣见吴国连一个十多岁的孩子都不同意对外发动战争,也只好暂时放弃了使吴国攻楚的念头。
事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就作为一个成语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