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上班族”的要求严格吗?起得比鸡早,迟到受重罚

  一、起得比鸡早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意思是人与自然要和谐,所以工作时间上也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莫不如此。

  我们现在常常把上班“打卡”叫作“点卯”,而“点卯”一词的来历,就跟古人的上班时间有关。

  古人将一天24小时,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一个时辰,并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来代表每一个时辰。

  而清晨的5点到7点这一时间段,就是“卯时”。

  这个时间也是古时候“上班族”上班点名的时间,所以也就产生了“点卯”一词。

  同时,古人还把点名的册子称之为“卯册”,把在“卯册”上签到的动作称之为“画卯”。

  所以说,古人早晨上班时间基本就在清晨5点到7点之间。放眼如今,还能坚持这一点的,恐怕只有“高三班主任”等少数职业了。

  在《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这里面的“朝”字,就是古时候上早朝的意思。

  这也表明,古时候在京官员上早朝的时间,就是东方发白、公鸡打鸣之时。

  但是,考虑到从家里出发走到皇宫的时间,从宫门步行走到大殿的时间,在门外排队等候传唤的时间,官员们实际起床的时间要比“卯时”早得多。

  明朝时,大臣们凌晨3点就要赶到午门,等待接下来一系列繁琐的仪式。而据此推测,他们可能午夜时分,就要从家里出门。而其起床时间,就可想而知了。

  据《清稗类钞》的记载,明代魏忠贤专权时,尽废紫禁城里的路灯,清朝时依然沿袭此规。

  结果,因为官员们到得太早,天还没亮,所以就造成“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的现象。人走到跟前都分辨不出对方是谁,官员们当真是起得比鸡还早。

  不过,有些人则是例外,那就是亲王和军机大臣们,《清稗类钞》里还说“惟亲王有灯引至隆宗、景运二门,军机大臣以角灯入内右门。”

  有人问,为何不让其他的官员也点着灯,这样走起路来不就更舒服和安全呢?这其实很好回答,如今员工的工位跟董事长的老板桌,为什么也不一样呢。

  不过,所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资格上朝。比如唐朝时期就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他们被称为“常参官”,而“非常参官”只需按时到自己的部门报到就可以了。

  二、旷工受重罚

  上朝的“上班族”们,天还没亮就要到宫门排队,而接下来就是履行进宫的繁琐程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检验“门籍”。

  所谓的“门籍”,就是古时候悬挂在宫殿门前的记名牌。

  明朝人陈良谟写的 《见闻纪训》中,是这样描述“门籍”的:

  “凡京官俱书名簿上,置长安门,谓之门籍。有病注‘病’字在名下,不朝参,谓之注门籍。”

  由于官员们上朝时天还没亮,为了防止有人冒名顶替,古人便用一长二尺、竹制的记名牌,将有资格上朝的官员们的姓名、年龄、体貌特征等信息写在上面,用于查验其真伪。

  同时,“门籍”也有“点名册”的作用。因为患病而请假者,则在其名字下面标注一个“病”字,叫作“注门籍”。

  在古时候,“清、慎、勤”三字是为官的基本原则,而其中“清”和“慎”不太好考察,只有“勤”是最容易考核的,也是最起码的表现。

  而如果在点名环节中,发现某些官员无故旷工或者迟到,其惩戒措施也是非常严苛的,比如:

  《唐律疏议》规定:“诸官人无故不上(班)及当番不到,若因暇而违者,一日笞二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边要之官,加一等。”

  “内外官司应点检者,或数度频点,点即不到者,一点笞十。”

  《大明律》规定:“凡大小官员,无故在内不朝参,在外不公座署事,及官吏给假限满,无故不还职役者,一日笞一十,每三日加一等,各罪止杖八十,并附过还职。”

  今天“上班族”们旷工或迟到,只算是轻度违反了工作纪律,被领导批评一顿或者罚款了事。

  而在古时候,这些行为都会上升到“违法”的高度,会被施以刑罚,甚至乌纱帽被摘也有可能。

  三、早饭不“好吃”

  参加早朝的官员,在点过名后,就可以按照所属部门和职务品级的不同,进入自己的“朝班”,准备开会了。

  然而,与现在会议多是对照“座签”入座不同,古时候“朝班”并没有在地上标注姓名,这就很容易发生站错队的情况。

  今天开会坐错位置,“上班族”们完全可以用一种“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应付过去。但是在尊卑有序的古时候,站错位置,导致“乱班”,是要被弹劾的,轻则受罚,重则也要丢掉乌纱帽。

  早朝的时间,根据议题的多少,可能会有长有短,但不到王朝末日,一般不会出现电视剧中“有本早奏、无本退朝”的走过场现象。

  所以,早朝的时间一般会在辰时(早晨7点到9点结束)结束,而这并非意味着官员们就可以下班回家补觉了。

  从唐朝开始,上朝的“上班族”在退朝以后,要吃一顿由皇帝请客的早餐,称之为“朝食”。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白吃还能吃得很惬意的早餐。在皇宫里吃饭,当然要守宫里的规矩,如果“上班族”们在用餐过程中,行为稍有不检点,就可能会被参劾,甚至因此丢了乌纱帽,这顿早饭并不“好吃”。

  四、坐班加夜班

  古时候的“上班族”起个大早,上过早朝,再吃完宫廷的早饭,时间大概就来到中午了。

  然而,这还不是他们一天工作的终点,因为还要继续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坐班,处理日常公务。

  不过还好,不同于今天的“早九晚五”,他们在下午三点就可以下班,然后回家吃饭了。

  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名曰《晚归早出》的诗,其中一句:“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

  “退衙”即下班之意,下午三点多下班以后,白居易回到家中时,已经接近天黑(逼夜)。

  然而,并非所有的官员都能正常回家。跟今天一些机关单位一样,古时候也要留人值夜班。这是因为,皇帝和百官白天所做的一些决策,都需要连夜加工成为公文,下发到各地去。

  关于夜值班,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清朝乾隆时期曾有个名叫毕沅的大臣,被称为是“最幸运的状元”。当年,他通过了会试,得以在军机处从事秘书(军机章京)工作。

  在殿试考试前一天晚上,另外两个同事对毕沅说:以你的书法,考上的几率不大,不如我们俩回家复习,你替我们值班吧。

  当时科举考试非常看中考生的书法,因此毕沅本人也对考试不抱什么希望,从而留在了军机处,替同事值夜班。

  而正巧当晚有一份关于边疆屯田的奏折,被送到了军机处,让毕沅仔仔细细看完了。

  而第二天的殿试考场上,毕沅打开考卷,没想到考试题目正是让考生就边疆屯田问题进行论述。

  毕沅大喜,因为看了昨晚那份奏折,他的答卷有理有据、非常精彩,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一届的状元。另外两个同事知道此事后,无不长吁短叹。

  结语:综上所述,与现代相比,古时候的“上班族”们,尽管身居高位,但面对更加严苛的制度,更加无情的处罚,其生存状态,不是更加可怜吗?

  而通过毕沅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代,多干点活,多出点力,多吃点亏,总会有福报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