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三大青天”之一,揭秘况钟的为官之路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况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苏州知府况钟任九年职期满赴京述职,数万苏州百姓前来相送,并恳请他能继续留任苏州,这已经是乡亲们第二次请求他留任了,乡亲们的孺慕之情深深感动着他,况钟作了开头那首诗告别苏州的父老乡亲,赴京而去,心中隐隐下了决定。

image.png

  犹记得二十四岁那年,决定了他这一生的一次谈话。况钟是江西靖安人,幼年家贫,七岁丧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就知道刻苦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考得功名,封妻荫子,除了读书外,他还有一项爱好,就是书法,正楷、隶书、行书他都写得很好。二十四岁那年,靖安县令俞益急需一名书吏,试了好几个都不满意,最后选中了文笔、书法俱佳的况钟,开始父亲是不同意的,毕竟科考才是仕途的正道,那次县令与他和父亲谈了很久,最终说服了他们,从此况钟便放弃了功名,成为靖安县一名刀笔小吏。

  永乐十二年,况钟九年任期已满,县令俞益对他的才能非常满意,便向好友同时也是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做了举荐,吕震与他交谈以后也很满意,在成祖朱棣面前随口提了他几句,谁知成祖听说后竟亲自接见了他这个不入品的小吏,对他颇为赏识,破格提拔为六品礼部仪制司主事,从此况钟更加勤勉,朝廷一切册立、祭告、庆赏、婚嫁、朝觐贡举等等他都办的漂漂亮亮,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好评。

image.png

  永乐二十一年,九年又过去了,况钟的贤能干练有目共睹,升迁之时朝廷特加一等,授予四品礼部仪制司郎中。宣德五年,苏州知府空缺,当时的苏州号称“天下第一难治”,人口和贡献的赋税全国第一,宣宗非常重视苏州知府的人选,下令各部主事不拘一格,物色治下的有才能之士,时任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尚书胡濙共同举荐况钟,五年七月,况钟赴任苏州知府,和他一样被举荐到各地任知府的共有救人,临行前宣宗亲自设宴为他们送行,并颁发敕书,许他们遇事有越级上报,直达御前之权。

  况钟深知治理苏州的不易,到任后第一件就是整顿吏治,他先不动声色,查清与豪强权贵有勾结的官员,然后用雷霆手段处死为首的几人,惩治大批贪污的属吏,苏州政坛为之一清。第二件是减轻苏州税赋,当时苏州府是全国最富的地方,开国之初朝廷便定立了远超其他地方的税赋,一亩田最多甚至有三石,百姓苦不堪言,况钟到任后亲自进行调查核算,与户部据理力争,减免苏州约四分之一的税粮,并上书废除了诸如“备倭船只”、“粮运船只”、“借马”之类苛捐杂税,大大减轻了苏州任命的负担。御史奉命到苏州清查军籍,多行不义,激起民怨,况钟奏请皇上免除了一百多人的军役,一千多人的世役。

  况钟任苏州知府仅一年,就整顿吏治,核减税赋,废止苛捐杂税,为民伸冤,很得民心,苏州府百姓都很爱戴他,称他为“况青天”。宣德六年,况钟的继母去世,便卸任回乡守孝,三万多苏州百姓联名向朝廷上书,请求让况钟继续回苏州任职,宣宗同意了百姓请求,况钟服丧未满,便再次出任苏州知府。

  上有皇恩,下有百姓信赖,况钟第二次担任苏州知府更加鞠躬尽瘁,有一年苏州连降暴雨,况钟第一时间组织赈灾,向朝廷上报灾情,与巡抚一通疏浚河道,兴修水利,苏州旱涝灾情大大减轻。之后又建立济农仓,丰年囤积粮食,灾年发放救济,在之后的十多年里,苏州再没有因灾饿死百姓,况钟还特别重视苏州的教育事业,自行筹集经费,资助穷苦子弟读书,向朝廷举荐有才之士。

  正统四年,况钟九年任期又满,数万苏州百姓前来相送,他们心中所想况钟一清二楚,所以心中暗下决定,只要朝廷准许,仕途升迁自己统统可以不要,他要继续留在这里,为这一方百姓多点事情。赴京述职后,况钟又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便在京等候着朝廷的任命,正统五年正月,英宗下旨,命况钟“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以正三品的职位出任一州知府,这是自明朝建立后从未有过的规格和礼遇,是对况钟治理苏州最好的鼓励和褒奖。

  如此,况钟第三次出任苏州知府,可惜此时他已是五十七岁高龄,身体已大不如前,两年多后,正统七年十二月,况钟于任上病逝,享年六十一岁。他死后,苏州百姓悲痛不已,他的灵柩从运河运回故里时,十里长堤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苏州一府七县,全都建立了况钟的公祠,供人祭奠,百姓家家户户均立况钟的牌位祭祀,这是对况钟“况青天”身后最好的回报。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