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人离婚到底有哪几种方式?

  古时候人离婚到底有哪几种方式?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很多人都会有个错觉,认为在中国古时候,丈夫可以三妻四妾,妻子却必须从一而终。要是哪天丈夫嫌弃妻子,可以轻轻松松用“一纸休书”把妻子给打发回娘家。

  其实,这是影视作品给我们造成的假象,即使是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古时候,离婚也没有那么容易。古人离婚虽然比不上现代这样方便,但也有一定约束的。准确地说,离婚自由的进步是阶段性的。

  20世纪初期,敦煌莫高窟出土了一张唐代手书,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某专甲谨立放妻手书》,也就是一份离婚协议。这份《放妻书》篇幅很短,回忆了夫妻两人的婚姻生活,还说明了为何选择离婚。

  这份“离婚协议”的出土,至少说明在唐代整个社会对于离婚是比较包容的,夫妻两人缘分已尽,那就和和气气地离婚,各过各的,何尝不是一件幸事。但是,这样宽松的社会氛围并没有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宋明理学兴起之后,离婚的规矩就越来越多。

  离婚最常见的一条规矩就是“七出三不去”,“七出”是指七条名正言顺休妻的理由,最早记载于周礼: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这七条看上去好像确实挺有道理,但是细细一想,这对男性是不是太偏袒了?对女性是不是又太苛刻了?。

image.png

  “无子去”,有没有孩子不是妻子一个人能决定的,要是男方有疾病,娶十个老婆也不会有小孩。不过这也不能苛求古人,现代医学才使人们了解生育的真相,古人哪懂这些。

  “多言去”,到底说多少话才算是“多言”?如果有人存心想休妻,那么妻子说一两句闲话,他也有理由休妻。曾子特别孝顺后妈,让老婆给后妈蒸梨吃,结果他嫌老婆蒸的梨没熟,就把老婆给休了,曾子的老婆和谁说理去?

  所以,“七出”的规矩明面上是合情合理,实际上,婚姻大权还是掌握在男性手中。但是,妻子的角色在一个家庭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不对丈夫的行为有所约束。

image.png

  在七出的基础上,理学家又补充了三种不能休妻的情形,叫“三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三不去在一定程度上对妇女的权利稍稍有所保障。

  第二种离婚的形式叫做“义绝”。恩断才会义绝,义绝是婚姻中出现的一种极端现象,唐律中首次规定,夫妻中任何一方殴打、伤害、杀死另一方的家属的,两人必须离婚。这能理解,一方都触及刑事犯罪了,结下仇了,能不让离婚吗?

  如果妻子并没有“七出”中的行为,两方也都不涉及刑事犯罪,同样是可以离婚的,这就是第三种“和离”。和和气气地离婚,跟现代的离婚已经相去不远。

image.png

  敦煌出土的《放妻书》就是和离的证据,两个人性格不合,婚姻不睦,丈夫大大方方写一个《放妻书》交给妻子。妻子拿了这张纸交给官府,官府会对两人的婚姻情况作出认定,认定为和离的,女方从此自由,可以再嫁。

  随着律法的不断完善,宋代还有规定,丈夫外出三年不归的,妻子可以自愿改嫁。因为过去通信滞后,丈夫三年未归,人是死是活可能都难说,所以也别让妻子守空房了,该改嫁就改嫁吧。

  虽然离婚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这都是方便男性的。古时候女性要是觉得婚姻不如意,想离婚真的是难比登天。宋代才女李清照本来有一个如意郎君赵明诚,可惜赵郎君早亡,正值靖康之难,李清照便南下逃难,嫁给了张汝舟。

  哪知这个张汝舟根本不爱李清照,他惦记的是李清照家里上千本的藏书和金石古董,一直想占为己有。李清照看穿了张汝舟的真面目,便想离婚,赶紧跳出苦海。

  可是根据宋朝律法,女方只能在两种情况下离婚,第一,丈夫失联三年;第二,丈夫犯罪后被流放他处。这两条,张汝舟都不占,为了离婚,李清照坚决女告男,依律,婚可以离,但她必须坐牢。

  在讲究封建等级观念的古时候,子告父、妻告夫、民告官都会受到这样惩罚,因为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即使告得有理、告赢了,官府也不会提倡百姓去效仿。

  就这样,李清照以一场牢狱之灾才换来了离婚自由。名门之后、一代才女尚且如此,没有娘家撑腰,没有社会参与的家庭妇女,面对不幸婚姻,恐怕只能一忍再忍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