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男子可以三妻四妾 古人为什么还钟情于青楼
你真的了解古时候三妻四妾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奉行“一夫一妻多妾”婚姻制度的古时候社会,皇族贵胄、官宦之家、乡绅富贾甚至“仅免饥寒者”都要在正妻以外,另纳一位或者数位妾室,“或供床笫之乐;或供繁育后嗣;或仅供驱使,出堂率为侍婢”。而且,在等级观念极为严重的封建社会,妾室出身大多卑贱,纳娶的成本比现今“养外宅”的行为要低很多。在诸多时人笔记甚至官方文献的记载中,经上级赏赐、朋友赠送甚至强掠强占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古时候妻妾形象
总之,古时候社会的男子想要实现“三妻四妾”,甚至“妻妾成群”的终极梦想,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仅就清朝时候而言,抛开皇室宗亲、达官显贵不说,但凡有点名气的文人甚至落寞书生,都能混几个实心服侍的妾室。
可在如此婚姻制度之下,封建社会的青楼生意却始终为国家贡献着巨额税收,生意火爆,远非其他生意能及;甚至在清朝“禁欲”政策的约束下,青楼依然蓬勃发展,丝毫没有衰退、落寞的迹象。
既然可以合法拥有“三妻四妾”,而且实现这一梦想的成本也并不高,那么古时候男子为何还如此钟情于青楼这等风月场所呢?
而且,根据《清稗类钞》、《板桥杂记》等历史文献的记载,“逛青楼”的价格并不低,甚至远比直接购买一个妾室要高很多。
如此前提下,古时候男子还钟情于“逛青楼”的原因何在呢?
其实,个中缘由并不难理解,因为青楼能给的,才是男人最想要的!
古时候青楼内景
古时候青楼,到底什么模样
在诸多影视作品甚至后世文学的描绘中,古时候青楼往往被误认为是妓院这等腌臜之地,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不可否认,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在青楼这等风月场合发生点世俗肮脏的事也逐渐变得正常,但这绝非青楼的主要营业手段。
历史上的青楼,并非庸俗的大红大绿装点,而是典雅精致的庭院建筑,内设小桥流水、花木遍及、雅阁层叠;青楼女子的房间更是必备琴棋书画,笔墨纸砚,甚至连古董瓷器,雅致屏风也都是上品。
古时候青楼内景
《板桥杂记》曾经如此描述过秦淮地区的青楼模样:
旷远芊绵,水烟凝碧,洵可娱目赏心,漱涤尘俗。每当夜凉人定,风清月朗,名士倾城,簪花约鬓,携手闲行,凭栏徙倚。忽遇彼姝,笑言宴宴,此吹洞箫,彼度妙曲,万籁皆寂,游鱼出听,洵太平盛事也。
如此胜景,迥非尘境,惹得达官显贵、风流才子“无不魂迷色阵,气尽雌风矣”,又怎么会是“作狭邪游”的花柳之地?相反,古时候青楼甚至可以用“阳春白雪”来形容,青楼女子借由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样样精通,引来文人雅士于此吟诗作对、以文会友;达官显贵于此宴饮聚会、攀交高升。品茶、论道、斗诗、做对、听戏甚至鉴宝、贸易、游玩才是古时候青楼真正的模样。
既然,青楼并非发泄欲望的腌臜之地,那些已经有了“三妻四妾”的古时候男子们,为何还会钟情于此?
因为“逛青楼”的男人们,想要的并非这些!
“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负面影响
在男女地位极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宋朝的“程朱理学”盛行以后,古时候女子信奉“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孝敬公婆、料理家务才是一个女性优秀的标准。整日摆弄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只会被世俗认定为不务正业、徒有虚表甚至还会给扣一个不安分守己、朝秦暮楚的帽子。
但抚得一手好琴、作得一手好词,确能实实在在吸引男性的倾慕,得不到满足的古时候男子就只能从青楼女子身上找回缺憾。
“三从四德”观念的负面影响
所谓“三从”,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作为封建社会约束女性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这四个字将古时候女性牢牢控制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在这个圈子里,你就是贞洁烈女,就是优秀女性;除了这个圈子,你就会遭到唾弃甚至被处以极刑。
如此观念影响下,身为人妻要端庄得体,凡事要讲究合乎体统,什么风情万种、什么卖弄妖艳都是不被允许的。而妾室们在正妻或者家族长辈的严格约束下,即使有着花容月貌、妖艳身姿也要乖乖地收敛起来,逐渐变成一个中规中矩的家庭妇女。
清代女性形象
面对此等模样的“三妻四妾”,本就没有自由恋爱,毫无感情基础的夫妻关系会走向何方,可想而知。而那些青楼女子们,“视风情为本能、将妖艳做资本”,取悦和服侍男人本就是她们的本职工作,所以这些男子们便会来青楼逃避现实,醉生梦死,获得一份或虚情或真意的安慰。
古时候青楼的“商务”功效
除了上述青楼女子带给古时候男子的特殊吸引力外,青楼具备的“商务”功效也吸引了诸多往来客商甚至达官显贵。
这里所说的“商务”有两层意思,一是正常的商务往来,交际应酬、信息交流;二是官场上的攀交、往来甚至卖官鬻爵。古时候青楼本着“开门迎客、万事不论、万事不问”的基本原则,对客人的隐私保护绝对能够达到一定级别,这就能充分保证上述两种“商务”往来的保密性。至于生意往来,风月之地、酒桌之上更是保证成功率的不二法则。
清代男子形象
当然,鉴于男人的本性使然,也不排除古时候男子“逛青楼”的另有所图,但大多数男人对此风月之地的留恋,均系对心中缺憾的弥补和安慰,这才是他们真正钟情于青楼的原因。
参考文献:《清稗类钞》、《板桥杂记》、《清代野史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