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那么多文人为什么都不得志?

  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这些诗人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感兴趣的网友们和为什么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然而,随着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逐渐增加,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中国古时候的大文豪,在介绍他们的平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时,都基本上会提到一句:xxx在官场郁郁不得志。

  久而久之,我们可以发现,郁郁不得志似乎成为了中国古时候文人的“标配”,享誉盛名的诗人中间,几乎就没有仕途一帆风顺或者说扶摇直上的。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文才不等于政治才华

  无可否认的是,这些中国古时候的文人的确是具有超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和才华,包括但不仅限于诗词和古文的创作。

  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华夏大地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不光是受到后人的青睐,更是走出国门、享誉全世界,丰富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一个人在文学艺术上面有天赋,不等于在政治上有天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专业不对口”的南唐后主李煜。李煜的诗词歌赋谁读了都要说一句写得好,但作为一个国家的君王,李煜是失败的。

  李煜过分地把重心放在了自己的文学造诣上,而忽略了作为皇帝对这个国家和百姓的责任。

image.png

  由于欠缺治国理政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李煜很快败在了赵匡胤来势汹汹的大军下,自己成为了亡国之君,族人成为了阶下囚,成功把自己“作”死了。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完全是两码事。只不过,由于古时候的科举选官制度,很容易导致选出来一些“专业不对口”的人。

  坚守原则的文人气节

  除了确实天赋对不上,还有很多人,是自愿放弃做高官的机会的。

  比如开创中国文人士大夫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他明明有很多次可以做官的机会,可是他宁愿去田野山间做一个农夫,也不愿意做“人上人”。

  这是因为,古时候的官场很多时候是世俗、浮躁甚至黑暗的。能写出“富贵非吾愿”、“万钟于我何加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往往没有一颗随波逐流的心。

  这些人的内心有着清晰并且坚定的原则,官场上的一些做法,或者说风气,让正直、正义的他们无法接受,更加无法与那些自己看不上的人成为一丘之貉。

  再比如,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高开低走”。苏轼的人生起点非常高,年少成名便进入仕途。

  然而,由于政见不合以及小人的排挤,苏轼在官场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四个字概括:一贬再贬。苏轼被贬的足迹遍布了中国的最南端,广东、海南……。

  这些在当时的人看来是远离中原的“烟瘴之地”,苏轼都去了,因为一个人心中坚持的原则和信念是不会轻易被改变的。

  生不逢时,时代的局限

  除了投机者,乱世对于所有人包括文人来说,都是灾难。动荡的社会,混乱的政治环境,多方势力角逐的名利场,每一个都是制约有识之士大展宏图的因素。

image.png

  准确地说,生逢乱世是所有文人的不幸。乱世需要的是野心家,是铁腕的政治手段,这些从小到大学习儒家之道的文人雅士最不能接受的。

  并且,客观来讲,乱世也没有这些文人墨客的用武之地。中国古时候讲究“乱世需用重点”,强调法家严刑峻法的思想,儒家思想在乱世并不能受到重视和推崇,因此这些文人没有办法出仕,只能像陶渊明那样去追求“世外桃源”。

  “东方不亮西方亮”,这句最简单的俗语却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国古时候文人的状况。一般来说,仕途不顺的人更容易被激发在其它方面的可能。

  或者说,只有仕途不顺的人,才只能整日寄情山水,用文字舒缓心中的愁绪。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庆幸,这些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古时候文人,为我们后人献上了精彩绝伦的文艺作品,让后世可以在这些堪称一绝的作品中,重新领悟人生的真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