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面对成千上万的百姓 宗教是如何让古人对其俯首帖耳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时候宗教和百姓,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他统辖下的百姓,未必人人都能明白何为“本立而道生”,何为“心斋”与“坐忘”,何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时就需要换一种老少咸宜、男女皆适的方式,将高深的思想表达出来。于是,宗教应运而生。
一种宗教的诞生可能源自社会形势,一种宗教的流传就必须要依靠统治者。如春秋战国推行法;西汉初年推崇道;西汉武帝后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都源自统治者的政治需求。
每一种宗教都有无数的表现形式,在这些表现形式的指引下,位高权重者演绎了一段又一段被神化的故事。
封禅崇拜
在宗教世界,我们总能读到可以腾云驾雾的神仙,或是万劫不复的亡魂,它们神秘莫测,神出鬼没,甚至难有人能一睹真容。那么,宗教是如何让成千上万、阶层不一的百姓相信,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是存在呢?
这时就需要一个“联结点”,将无形的宗教世界与有形的现实世界连接起来。
细数秦汉两大王朝,这样的“联结点”数不胜数,总结起来,可以归为四点:庙龛或神坛,灵媒,山巅、高楼或大地的尽头,预言。
北京的天坛、地坛都是庙龛或神坛的体现,帝王在这里祭祀、祷告,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将献祭场所转化成一个与世俗世界截然分开的神圣地带。
在这里,传统的物质生活和观念模式都停止了活动。为了更好的与现实世界区分,主祭者必须通过禁食、玄思等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虔诚态度,从而衬托庙龛或神坛的神圣性。
中国上下五千年,无论皇权如何更替,朝代如何演变,统治者对封禅的崇拜从未改变。封禅的帝王,不但能证明自己对当朝所做的贡献,还意味着自己有足以彪炳千古的丰功伟绩,这是所有统治者的终极梦想。
我国历史上封禅的帝王只有六位: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其中秦汉两朝便占了三位,是所有封禅帝王的一半。
封禅是皇帝神化自我的一种方式,封禅地点在泰山,皇帝们登上山顶,埋下宣言,意味着自己受到神仙的指点。这里的神仙主要是指五帝,即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向世界宣告,自己已经是一统天下的帝王。
灵媒想必大家不陌生。春秋战国时,诸侯出征前占卜预言的巫觋,蒙藏地区的萨满都是灵媒。
他们能召唤死者,预言凶吉,是连接阴间、阳间、天堂的使者。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灵媒愈发不被统治者待见。渐渐地,他们沦落为社会的底层劳动者。祭祀需要庙龛神坛,预言需要灵媒,这些都好理解,为什么山巅、高楼和大地的尽头也算是宗教的“联结点”呢?
我们前面说过皇帝追求封禅,封禅地点在哪?是不是在山巅?汉武帝为与仙人相见,修建“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余丈,这是不是高楼?秦始皇为求仙访道,派人跨越东海,在当时的认知里,海之外便是尽头,这是不是大地的尽头?
在秦汉时期,极高极远处皆是统治者与神仙产生联系的地点,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将天与地,人与神联系在了一起。
至于预言,前面的灵媒其实已经提到了一部分,除了灵媒的预言,还有通过自然现象、星相、面相等等来进行预言的方式,这些都使虚无缥缈的神话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以上都是国家层面对宗教的信仰,在平民百姓间,也有一套他们对宗教的理解,不过相比于金字塔顶端的帝王将相,底层百姓更关注亡魂这类地狱中的角色。
在百姓的认知中,人死后就要与活着的人区别开,尽管死者与生者的关系不会变,生者依旧承认躺在墓中的那个人是自己的父母或兄弟,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并不希望与这些已故者产生太多联系。在生者眼中,逝者代表着疾病和灾难,如果他们出现,就是凶兆。
我们会发现,无论死者拥有多少丰厚的陪葬品,最后总是要被一副棺椁与世隔绝,生者会用冰冷而决绝的口吻,在石碑或墙壁上刻上“长就幽冥则决绝,闭圹之后不复发”,提示死者莫要再出现。
在宗教中,死者与生者就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过程。生者逝去,死者转世复生,生死可以循环互换,却无法平行相接。
有组织的宗教活动
除了国家和个人的宗教信仰,还有一种就是有组织的宗教活动,比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五斗米道”和“佛教”。
前两者源自民间自发,打着脱离苦海的旗号,目的是推翻政权。后者是从西方,也就是印度引入,目的是带领信徒脱离苦海。不过,汉朝时佛教并不被重视。
或许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黄巾起义”“五斗米道”这类打着宗教旗号夺政权的组织最终以失败落幕,而单纯为了普渡众生的佛教却在千年间屹立不倒,甚至一度成为国教。
历经千年,中国历史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宗教的演变,它是百姓的信仰,也是皇帝治理国家的手段;它是人们心中久久难以磨灭的寄托,也是星移斗转间历史长河的一道剪影。宗教,以其独特性,为我们的历史,添上了一笔瑰丽奇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