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汉语拼音 小孩子是如何识字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时候学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古时候没有汉语拼音,我国古时候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虽然古时候科学教育处于道德教育的从属位置,但古时候社会具有的科技成果表明了古时候科学教育在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古时候的学者对启蒙教育非常重视,大量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生产常识贯穿于蒙学读物之中。这也让我们明确了,在古时候虽然没有汉语拼音,但小孩启蒙仍可以认字。
一、蒙学的溯源
1、古时候孩童蒙学
夏朝是蒙学的初创时期,秦汉是蒙学迅速发展的时期,唐宋以后蒙学逐渐走向稳定,蒙学的教学内容基本确定下来,主要有习字和读书等内容,这些识字训练都是为未来考取功名为官打基础。《诸子百家大词典》的解释是“蒙学是古时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在古时候,不同的时代对蒙学的称呼有所不同,如汉代的书馆,唐代的村校,宋代的家塾,元代的社学,明代的义学,清代的义塾等。
2、蒙学经典中科学启蒙
自古以来,我国对于儿童教育非常重视,儒家经典《易经》里明确写道“蒙以养正,圣之功也”,即在童年时期就要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教育。十五岁之前的教育被称为蒙养教育。蒙学教育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人在孩童时代所接受的知识与教育对一个人一生都有着无穷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古时候社会,即使是那些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贫苦人家,大多也会设法让孩子上几年蒙学教育。所以,我国古时候接受蒙学教育的人数很多,蒙学教育以及作为其核心内容的蒙学教材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启蒙教育的方式
1、识字教学
在汉字出现之前,祖先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师徒相授的方式来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教授的内容主要来自平时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汉字出现以后,一些童蒙科学读物应运而生,学者们在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的同时也传授了一些生产生活经验知识和自然常识。识字教育是古时候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学者都认为应该在儿童入学前后,用一小段时间集中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识字教育,大概教儿童认识两千个字左右。在此观念的指导下,古时候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识字教学上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由于文字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那么人们在对汉字的起源进行论述时,介绍了汉字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致使对儿童进行“说文解字”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向儿童传授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知识。所以,古时候进行“六艺”教学,也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书教。后来,随着人们对于汉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汉代,汉字研究成为了专门的学问,被称为“小学”,如许慎就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然而“小学”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对蒙童进行识字教育的教学内容,其中的一些内容反而更适合于成人用来进行识字学习。不过,成人通过对其中的汉字进行学习,可以用来指导儿童进行识字教学,从而提高了蒙学的教学质量。“小学”不为儿童所读,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教材。比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等等。这些教材的问世使得识字教学在当时的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这些教材的内容较为深奥,因此它并不适合于儿童进行学习。直到王筠《文字蒙求》的问世才使得这一状况得以改善。
2、《文字蒙求》
《文字蒙求》是王筠为好友的孙子进行识字教育而编撰的,是古时候典型的识字类教材。《文字蒙求》不仅是作者深厚文字学功底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古时候儿童识字教育状况的具体反映。《文字蒙求》第一卷中提到“字因事造,而事由物起”,即汉字是由事物创造出来的,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要教授其认识和辨别其中蕴含的事物。由此可知,古时候的儿童识字课肩负着传授自然科技常识的任务。此外,王筠认为,要实现对儿童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目的,对儿童进行汉字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守“兼采古文”的原则,让儿童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基本认识,对汉字的形、汉字的声以及汉字的意进行基本了解。
因此,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王筠在对儿童进行汉字教学的过程中,讲授了很多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在天文地理上,《文字蒙求》中在向儿童讲授“天地类之纯形”这几个字的时候,顺便向儿童介绍了太阳和月亮等天文常识,以及山川和泉等地理相关知识。《文字蒙求》中对“日”进行古字讲解的过程中,形象地表述了古人对于太阳黑子这种天文现象的观察,指出了黑子变化的时候有时能看见,有时看不见,且这种变化具有“三足乌”的特点。
《文字蒙求》中对“月”字的讲解,书中不单单对于月亮上下弦的外在形象做了详细介绍,而且还讲述了月亮上有地影,这告诉了儿童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使得儿童在认识“月”这一字形的同时学习到了与天文相关的科学知识。
尽管其对于月亮阴影的解释并不是特别科学,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科学发展水平,具有素朴的唯物论色彩。在医学上,《文字蒙求》中关于“心”字的讲解让儿童对心脏解剖有了基本的认识,传授了儿童生理方面的知识。《文字蒙求》中对“子”字进行讲解时,讲述了婴儿初出母腹,身体还不能向成人一样完全直立展开,上肢不能下垂,习惯向上扬,这个解释反映了古人对婴儿生长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现在粗知生理常识的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动植物上,王筠通过汉字介绍草木虫鱼之名时,不仅对个体的外形进行了详细阐述,而且对物类和物体都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在讲解物种时强调抓住类的特征。例如鸟字、鱼字,就是类的总概念。关于植物知识的介绍,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农作物,如关于“菽”字的讲解,先介绍它的古字,再让儿童了解到它的生长特点,甚至连菽具有“根瘤”的特点都未忽略。此外,农作物还具有不同的实用价值,如王筠在介绍“秫”字时,就传授了儿童它的皮可以用来编席子。
三、古时候蒙学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启蒙教育内容生活化、广泛性
我国古时候的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具有生活性特征,科学教育的内容贴近生活,与民生日用密切相关,涉及到了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吃、穿、住、行、用等,让儿童了解到了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古时候的科学启蒙教育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物理、数学等,技术技艺,健康生命等多方面的知识。处于社会底层普通百姓家的蒙童由于各种原因即使只能接受初级教育,无法进行高层次的学习与教育,他们通过这些蒙学教材进行初步识字之后,其所了解的知识和技能完全足够应对日常的基本生活和需要。
2、科普读物形式多样
我国古时候蒙学读物采用的形式有韵语、对偶、诗歌、散文等,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如《声律启蒙》是韵对类蒙学读物的典型,全书按声韵格律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有十五个韵部,下卷有十五个韵部。每一个韵部有三篇对子文,全书总共九十首对文,且每篇对文都是七十八个字。《千家诗》是诗歌类读物的代表,选录的范围主要以唐诗和宋诗为主,把握了我国古时候诗歌的精华。《二十四孝》和《日记故事》是用散文编写而成,全文非常简短,少者一、二十个字,多者也不过百余字。古时候蒙学读物之所以影响深远、流传广泛,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蒙学读物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我国古时候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也没有独立的幼儿科学教育体系,古时候科学启蒙教育是与其他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古时候科学教育最初萌芽于蒙学读物之中,因而古时候科学教育的传播方式也主要通过蒙学读物得以反映,如识字教学、运用典故、讲解名物、社会科普等。
由于我国古时候科学教育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因而也没有形成多样化的科学教育模式。但是,蒙学读物在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根据蒙学读物内容上的不同特点,也形成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古时候科学启蒙教育虽然没有形成具体的科学教育模式,但是其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特点给现代科学启蒙教育模式带来了一定的思考。
结语:
我国古时候的科学启蒙教育在世界科技教育史上熠熠生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从科学启蒙读物的编撰还是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科学发明的创造来看,我国古时候的科学启蒙教育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参考文献:
《诸子百家大词典》
《中华蒙学读物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