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马路没有如今现在的平坦 古人是如何给马车减震的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古时候马车,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人们出行一般采用的交通工具都是汽车,路程远一点的除了自驾,则是火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但是在古时候可没这么方便,人们出行只能靠步行,好一点的男性可以骑马,富贵人家出行则是靠马车。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平时在坐车的时候,如果遇到坑坑洼洼的路面总是会觉得全身不适,且如今的车辆一般都装有减震装置,路面也多是沥青马路,平时几乎不用操心这些问题。可古时候就不一样了,且不说马路没有如今这么平坦,当初的马车也是“信马由缰”,那么古时候车辆是如何减震的呢?
据考古资料记载,周代曾出土一件叫做“伏兔”的东西,人们将其安装在车舆和车轴中间,且伏兔的形状跟趴着的兔子非常类似,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虽然伏兔看起来结构简单,但其作用却不容小觑,这是古时候最早的马车减震系统,在当时造福了不少人。
此外,古时候马车多为木制车辆,车身和车轮均为木头制造。因为木头本身具有一定的韧性,所以能在车轮和车架的结合之处产生一些灵活的活动空间,从而起到缓冲的效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此外也有一些人在车轮上包裹一层类似皮革之类的东西,不过在古时候皮革属于稀有物,只有少数一些富贵人家会这样做。
同时,古人的马车上一般会在座榻上铺上一层或者几层的厚褥子或者软垫,因为古时候马路本就不平,如果坐榻上只有一层模板,屁股会颠的肯定受不了。在坐榻上放上褥子和软垫,可以起到很好的减震作用,给自己的屁股“减减压”。
还有一点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统一了文字,还统一了车辙,也就是所谓的“车同轨”。由于古时马车大小各不相同,车轮会在道路上留下宽宽窄窄不同的印记,导致不同尺寸的车辆只得走不同的车道,及其费事。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严格规定了马车的大小,将车轮的间距一律改为六尺,道路上的印记经过相同尺寸的车轮反复碾压后就会变得平坦,形成一条专门供马车行走的车道。这样就可以不仅可以让马车像走在现在的沥青马路上一般平稳,还可以减少畜力和车辆的消耗及磨损。此外,还有一些朝廷会修建官道,使马路变得宽阔平坦,这也可以减少马路的颠簸,从而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