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科技比较落后 古人造车的水平又有多高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时候造车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引言

  相比现代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交通工具,古人限于科技水平的原因肯定无法比拟。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无法做出适应于当时社会的各种用车。用于陆地运输,指南车问世了;用于航海,记里车应运而生;用于信息传递,追风车(音同)闪亮登场。甚至来说,轿子的前身也是车。

image.png

  一、中华民族的骄傲:指南车

  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前身叫“司南”,主要的应用就是指南车。根据《宋书·礼志》的记载:“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从这里可以看出:指南车大概产生于西周早期,最初的用途是为“外国”来使指明道路方向。

image.png

  指南车

  关于指南车的产生时间,历史界有很大的争论。这种东西主要依靠齿轮传动来完成,而齿轮最早也得到战国时期才出现。根据史书的记载,至少还有4个人会制作指南车:

  1、东汉时期的张衡。

  2、三国曹魏时期的马钧。

  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的令狐生(石虎指派)。

  4、南朝刘宋时期的祖冲之。

  可以肯定:从东汉至南北朝期间,制造指南车的技术已被人们广泛掌握。其实,比产生时间更让人不解的是它的用途。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指南车并没有在运输或是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它最终仅仅被应用到“卤簿”中,简单地说就是皇帝的仪仗队。可以设想一下,从董卓专权、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乱、五胡入华,最后南北朝对峙,长年的战争如果有了指南车的加入,也许历史会更精彩甚至被改写。

image.png

  指南车

  二、航海“神器”:记里车

  记里车,在西晋也被称作指南舟。从这里可以得知:

  1、识别方向的作用和指南车类似。

  2、可以应用在水上。

  关于记里车的外形和使用方法,史书中有详细的记载:

  制如指南,其上有鼓。车行一里,木人辄击一搥。大驾卤薄,以次指南。---《宋书·礼志》

image.png

  记里车

  古人通过小木人击鼓来提示里程的变化,非常形象生动。只是非常可惜:记里车也没有被大面积的推广,只是应用在卤簿中,错失了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

  我国古时候最早的海军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被称作“舟师”。到了西汉年间,汉武帝专门设置了楼船将军一职。在征战南越和朝鲜的过程中,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水战。三国时期,孙权更是凭借长江天险和强大的水军力抗曹操,这一切的发展都为记里车提供了发挥更大作用的舞台。只可惜……。不管是哥伦布还是麦哲伦,西方的航海时代要到15世纪末期才到来,这与西晋时期差了近1200年。

image.png

  三、夜行400里的军车:追锋车

  古人能制造出速度最快的车非追锋车莫属,它的作用就是“特快专递”,只是它传递的不是物品而是人。由于一些突发状况,皇帝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召见某个身在远方的人。追锋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宣帝(司马懿)平辽东还,有诏召之。三日之间,诏书五到。乃乘追锋车,四百余里,一宿而至。---《晋书·宣帝纪》

  曹睿病危,十万火急地召见司马懿安排托孤事宜。司马懿刚平定完辽东,还未回到洛阳。他最后坐上冲锋车,四百里的路程一夜就到达,这个速度比后世的“六百里加急”还要快。史书中可能有些许的夸张之处,可追风车的速度最快是毫无疑问了。

image.png

  那么,追风车到底是依据什么原理而制成的呢?

  去盖,加通帷幔……驾二。追锋之名,盖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阵之间,是为传乘。---《晋书·舆车志》

  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

  1、追锋车是军用专车。

  2、由两匹马拉乘。

  3、车身比较轻便。

  仅从《晋书》记载来看,即便车身轻,即便马种优良,能夜行四百里的数据也有些不可思议。也许,还有一些我们不曾掌握的方法吧。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就像“木牛流马”一般。无论后人怎么模拟、还原,也无法做出和诸葛亮一样的东西。

image.png

  木牛流马

  四、辇转变成肩舆:轿子的前生今世

  什么是肩舆?它就是后世的轿子。之所以说它是由辇转变而来,是因为它和辇一样都是人力车,不同的地方有两点:

  1、辇有轮子,而肩舆没有。

  2、辇靠人拉,而肩舆需要人抬。

  在先秦时期,辇车被看成一种有失王礼的交通工具,一般是王和王后在后宫中闲庭信步、游玩嬉戏时所乘坐。即使到秦汉两代,仍然有帝王乘坐此车,班婕妤拒绝和汉成帝同坐一车的典故中出现的就是这种辇。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人就将轮子去掉并改用人抬,就成了肩舆,也叫平肩舆。

image.png

  在近代中,我们总能听到“八抬大轿”或“十六抬大轿”的称谓。其实,自从肩舆问世后,抬它的人数就远不止这些。

  桓玄欲做大辇,使人三十人坐,以二百人舆之。---《魏书·桓玄传》

  桓玄要做的大辇其实就是肩舆。二百个人抬,三十个人坐,想想这个场景也是非常壮观。

  为什么古人出门又是乘辇,又是坐肩舆呢?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单单是皇室成员,在士大夫阶层的眼里都以徒步出行为耻。

  其家虽平素,非车马未尝出游。---《南史·颜协传》

  颜协虽然家贫,可出门依然要乘车,这也代表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不知道现代人以车为富有,更换豪车等做法是否也受了古人的影响?

image.png

  结语

  古人的科技远落后于现代,可是他们也创造出让后人叹为观止的物品。不管是指南车、记里车还是冲锋车,每一个发明都成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肩舆更是存在二千多年,直到近、现代,依然是人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这是古人的伟大,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