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将军造反的时候 手下士兵为什么也愿意跟随着
对古时候军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中国历朝历代,一个朝代的没落,通常有两个推动力,一个是农民起义和将军造反。这两个推动力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通常是农民起义打头阵,但最后推翻原统治者的往往是将军,胜利果实自然也是将军这支力量的。
公元前197年,西汉陈豨反叛。当时陈豨的实力是这样的:赵国、代国这两个地方的军力、人数众多的门客。这就是陈豨反叛所依靠的两只力量,一文一武,都听从陈豨的,只要这两支力量团结、配合,那造反一定成功。
公元前202年,山东海岛上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集体自杀事件,五百个人,集体自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这五百个人是田横的门客,当时刘邦已经向田横发出招降书了,但晚了一步,田横自杀了。这五百个门客一看,田横死了,不用商量,集体自杀。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叛乱。具体原因不多分析,我们来看吴王刘濞是依靠什么力量来叛乱的。从明面上就能看出来,吴王刘濞的模式和陈豨的模式是一样的,依靠的是封国的兵力和门下的宾客。这两支力量是他们的私人从属力量。
吴王首先自己发行货币,这样老百姓的税就可以自己收了;然后针对朝廷的徭役,吴国百姓是不需要去服徭役的,吴王自掏腰包雇人去;第三,把才子、能人全都归拢到自己的门下;第四,不管是犯人还是什么人,只要入了吴国的地界,就认你是吴国百姓。所以,吴王的私人力量是很强大的。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造反割据的逻辑已经有所改变了。当时的天下,是治与乱的结合体,矛盾体。治指的是郡县的治,就是地方豪门望族依靠威望能够维持当地的秩序。乱指的是整个天下大范围的乱,有乱自然就有人趁机争抢利益。
这时候的割据是什么模式呢,基本就是军阀加当地豪门望族,强强联手的模式。例如袁绍倚靠河北豪族,曹操倚靠兖州豪族,同理,孙权和刘表也都各自倚靠当地的豪族。受利益的驱使,豪族和军阀是相辅相成的,打下来利益,大家分。
公元617年,李渊起兵,就属于典型的将军造反。李渊造反的原因是什么呢,隋炀帝太能作,把国家搞乱了,失了民心。这时候,任何一个人,只要有野心,并且有支撑野心的力量,就能造反成功。李渊就是这样的人。
首先,李渊出身军事贵族,所以这个群体肯定是支持他的;其次,李渊手里有兵,这是他的核心力量。也许有人要问了,是你的兵没错,但这是造反,搞不好要掉脑袋的,士兵会听你的吗?
多虑了,隋朝末年,国家动荡,最不缺的就是吃不上饭的流民。李渊也深知这个情况,所以大开粮仓搞征兵,为了吃饭,管他是造反还是干嘛,二十来天时间就征到了数万人。人是有从众心理的,手下的兵一看,这么多人去,那就一起去吧。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还是老规矩,基础是有兵、有钱。兵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汉人士兵,那都是亲生的兵,安禄山说干嘛就干嘛。还有一部分,是安禄山提拔的藩将带的胡人部落兵。钱呢,没问题,河北精英阶层有的是钱,他们自己本身就想造反。
胡人军队算是雇佣军了吧,他们有自己的集团利益,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这群人什么都干得出来,所以这群人也是想造反的。兵和钱,这两股力量都想造反,安禄山只能说是顺势而为罢了。
这里的逻辑变得有意思了,将军怎么想的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下面的幕僚和士兵会推着他走的。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如此频繁,就是因为这个逻辑。士兵想发财,要抢劫,要造反,将军只能听士兵的,皇帝呢,只能听将军的。
典型事件就是,赵匡胤黄袍加身。手下的猛将把一件黄袍披到他身上,全体士兵跪下大喊万岁,赵匡胤能拒绝吗,可以,但将士们换一个人照样可以再演一次黄袍加身。将士们这么干,并不是觉得你赵匡胤有多优秀,只是想发财罢了。
结语:终上所述,将军造反的逻辑主要有四点。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松散;二是地方得有实力,也就是有钱;三是将士自身的造反意识;四是中央政府的管控能力。以上四个逻辑,全都成立,或者部分成立,那么士兵就会听从将军的,将军就具备了造反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