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建围墙的时候 古人为什么不把整个城池围起来
你真的了解古时候城墙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但是我们知道在中国古时候的战争史上,城池攻坚战的比例是很多的。在中国古时候的城市和现在不同,中国古时候的城池都是用城墙围起来的,一旦爆发战事就立马关闭城门让敌人进不来,当然里面的人也进不去。
而攻城一方的人想要夺取这座城池,只能从两个地方突破,一个是攻破城门或者是从城墙上打进城池,外加上有护城河的帮助,可以说攻取城市是很难的。
而这就有个疑问了,古时候人既然建造城池是为了城池被夺走,那么何不把城门封死,或者只相对留一个城门就够了,可是他们却非要留下好几个大门,比如当年的北京城,有九个门口,而九门提督也是这么来的。
可以说多了好几个城门就等于多了好几个缺口,一旦敌人兵力远远高于守城方,那么守城一方就完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古时候城池都要留下好几个城门口让敌人攻击呢?
城门不是给敌人攻城准备的,也是给自己人准备的
在《孙子兵法》之中有一句话叫做:“十而围之,五而攻之”,这句话说明了在古时候攻城池的一方总是占有人数上的优势的。
而事实上,虽然守城一方属于以逸待劳,可是真正打起仗来还是守城一方比较困难,为什么呢?因为上文就说了,攻城并不一定要从城门口突破,在古时候都是有各种攻城车和云梯的,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这些高科技突破城墙,而且由于具有人数上的优势,他们完全可以将另外几个地方围起来采取围而不攻或者佯攻,找寻一个地方进行定点攻击。
而守军呢?由于各个城门都有敌人,因此不可能把城门口的兵力全部抽调走,所以将军也只能是被动防御,看着敌军的攻势然后见招拆招。
所以想要打退敌军的进攻,一个是天降奇迹,要么是切断对方粮道逼对方退兵,或者还有另外一种方法等待援军到来,然后再里应外合迫使敌人退兵。
然而真的等到援军到来了,你没有城门口怎么去和自己的兄弟部队里应外合呢?而一旦错过了最佳的时机那么不但是守城一方被攻破城池,甚至来接应的援军也会被敌方采取分割包围的方法歼灭。
所以很多时候古人建造城门必定是有需求的,单纯的从军事角度来说把城门全都封闭也无疑是最蠢的办法。
城门也可以帮助守军反击敌军
其实我们很多人以为是防守战那么守城池的人必定都是采取被动防守的方式,比如死守城池,当然从历史的一些角度可以看到,死守城池并不一定有用,只有适当的反击方能打击敌人。
比如当年秦始皇建造长城,他并不是单纯的以为靠着长城就能够抵御匈奴,相反他是想以长城为根基逐步蚕食匈奴的领地,换句话来说就是先稳定形势再化被动为主动。
而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就是说如果攻城一时半会攻克不下的话伤及的不单是对方,自己的士气也会受到打击,而这个时候如果城中守军在出击骚扰他们一下那么无疑对己方士气会更加不利。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这样子的事情还是常见的,比如宋金顺昌之战,当时金将金兀术有将近十几万大军,可是顺昌守将刘琦仅仅只有2万人左右,而且大多都是老弱。
可是就是在这样子巨大的差距下,金兀术居然不能攻破这小小的顺昌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刘琦的战术得当,我们可以看到刘琦面对金兀术的十几万大军并没有苦守顺昌等待援军救援,而是一方面固守城池,另一方面则是主动寻找战机麻痹敌人。
先是采用夜袭战让金兀术的军心和士气进一步低落,再是利用夏天之酷暑采取车轮战让金兀术的两大主力根本无法持续战斗,所以从这就可以看到城门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假设真的把城门封了,那么对于守城士兵而已他们可能真的就是等死了。
而这就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留下几扇大门就是为了让守军在有利的时候寻找战机挫败敌人的进攻或者迟滞敌人的进攻,然后击败敌人或者等待援军的到来,毕竟有时候“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守”。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建造城池非要留一个口子的原因,一个是方便援军救援,另外一个也是为了可以寻找战机然后主动出击敌人,所以一个小小的城门就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也是不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