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皇位为什么要“嫡长子”继承,“庶长子”为什么不行?
古时候男子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三妻四妾非常正常,皇家后宫更是美女如云,很多皇帝少则三五个儿子,多的几十个,由此就产生了继承人的问题,普通人家还要分财产,何况是掌管天下的皇族,继承人问题不仅关乎着皇族成员的命运,还与整个天下息息相关,为此继承人的位置一直惹人注目,争斗不断,古人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氏族社会演变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宗法制,在很多贵族势力中,宗法制用以分配国家权力,皇族内部宗法制与国家组织相互融合,其中掺杂了很多政治色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贵族内部财产、爵位的稳定,当然宗法制也有助于维护统治阶级稳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宗法制最早出现在夏朝时期,周朝时正式确立,宗法制创立完善之后在内部又有大宗与小宗之分,这两种是相对而言,在同一阶级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就是大宗,大宗到了更大一层次的关系网络中则成了小宗,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相比于周天子,各路诸侯就是小宗,不过到了各自的封地势力范围内,诸侯是一方霸主,自然是大宗,宗法制就是用这种方式维护着贵族统治秩序。
与宗法制对应而来的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不难理解,就是家族财产都由长子继承,也就是所谓的嫡系,嫡系还有一个重要限制,就是正室妻子所生的孩子,侧室后代被称为“庶子”,所谓的“长”就是年龄较大的那一个,因此财产继承的第一顺序是正室妻子所生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那个。
以此类推,如果没有嫡系继承人,也就是正室妻子没有后人,那么又该如何分配呢?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财产就会交给地位最尊贵的侧室妻子,当然继承人必须是男子,无论是嫡系还是旁系女子都没有继承权,如果是皇族“庶子”,则会被分配到国家各个地方,在那里行使大宗权力,他们的财产也要遵循这一制度分配。
宗法制与嫡长子继承制明确了继承人的顺位,避免了子嗣争夺斗争,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出身,当然这些制度并非全是优点,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明确了“立长”之后,如何能保证长子是个贤能,合适的人呢?如果嫡长子昏庸无能,岂不是危害到天下统治,而那些有才华的人却因为这些限制无法施展,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统治势力下降。
说完了这两个制度,不得不说另一个重要的制度——分封制,分封制是周朝立国根本,周天子将王城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各个诸侯国,将其分给宗亲和有功的大臣,各路诸侯要对天子效忠,镇守疆土,虽然看似保证了稳定,但是时间一长,宗亲越来越多,土地根本不够分的,为此周天子只能牺牲个人利益,而且诸侯国远离王室控制,逐渐做大,威胁到皇族统治。
这也是分封制的弊端,这种弊端很大程度上是受宗法制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诸侯领地越来越大,王室控制的地盘却越来越少,对随着时间发展,问题终会有爆发的那一天,各路诸侯名义上还是以王室为主,但是私底下各自争夺地盘,这也是战国时期纷争不断的重要原因。
因为种种问题,后世终于意识到了分封制的缺点,为了消除潜在影响,汉武帝统治时期,朝廷上下实行“推恩令”,在“推恩令”的实施下,嫡长子的权力减小,财产继承问题也不止局限在嫡长子身上,其余的很多子嗣也有一小部分继承权,这样一来诸侯国经过层层分封,划分成了很多小诸侯,将权力进行分散,削弱了诸侯国对王室的威胁程度。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制度,一些偏爱庶子的人总想为庶子争取一些权力,但是这种做法也只出现在一个官宦家中,皇室还是那样以嫡长子为主,主要还是皇室需要继承的东西太多,即便是皇帝偏爱某个儿子,也不能藐视法规,很多时候皇帝任性非要立自己喜欢的儿子,此时那些饱读诗书的大臣们统统站了出来,甚至以死相逼,迫使皇帝放弃。
随着时代发展,继承制度不断更新,主要出现了三种表现形式,首先还是嫡子继承,这也是嫡长子继承制最初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皇室成员中,一直如此。
其次是长子继承,无论是不是嫡出,这种形式主要存在一些富商家中,因为长子年龄较大,接触的事务也更多,长子继承家业最为合适。
最后就是能者居之,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一般来说都是长辈特别看好某个晚辈,想方设法要为他们争取利益,事无绝对,就拿皇室成员来说虽然有着严格继承制度,但是皇帝手握大权,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也并非不可,例如康熙年间“九龙夺嫡”就是如此,康熙几次废立太子,让很多皇子都认为自己有机会染指皇权,出现了兄弟相争的一幕。
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很多皇帝都不是嫡长子身份,说回宗法制与嫡长子继承制,在创立之初就是为了区分人与人之间的身份,为了那些相对尊贵的人服务,以此来解决继承与财产分割问题,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任何制度的弊端都会显示出来,后期分封制被废除就是如此,只能说分封制不再适应发展潮流,被淘汰也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