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黄河这么难治理 历史上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呢

  还不知道:古时候是怎么治理黄河的网友们,

  有关黄河的治理最早的一次记录就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大禹治水”而其中的过程更是熟悉: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鲧因为动用了皇帝的息壤来治理黄河而被治罪。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自古治理黄河的办法就不是不断地提高堤坝的高度而是疏通河道。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二千五百四十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黄河治理的难度可以用一句古话看出来: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元朝末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黄河治理上,最后被农民起义推翻。

  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古时候对黄河治理比较成功的案例有四次

  1:东汉王景治河主要措施:修高堤坝、修整分洪道2:元代贾鲁治和主要措施:疏、塞并举,疏南道,塞北道、使黄河改流经南故道3:明代潘季驯治河主要措施:巩固堤坝、缩窄河道、加快水速以冲走河沙、修筑分洪区4:清代靳辅与陈潢的治河主要措施:大体沿袭潘季驯的方法,统一了浚淤和筑堤、提出减少下行泥沙。

  黄河决堤有多可怕?真实版的洪水猛兽

  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黄河中游发生了一场大暴雨。黄河干流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千年来的最高洪水位。这次洪水是由西南东北向切变线性暴雨形成。这次洪水,根据沿河古时候遗物和洪水淤沙调查,均可说明1843年洪水位至少是千年来最高者,它的重现期可视为千年一遇。在洪水调查中,黄河潼关至小浪底河段两岸居民对这次洪水灾害的记忆极为深刻,并有很多歌谣流传至今。如“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等。

  据当时河南巡抚鄂顺安润七月八日奏折称:“又据、陕州、新安、渑池、武陟、郑州、荥泽等州县禀报,该州县地居中河九堡之上游,因七月十四等日黄水陡涨二丈有余,满溢出槽,以致沿河民房田禾均被冲损……现已报到,被洪水浸淹者共二十三州县,被雨水淹浸者共十七州县,淹及城垣者共七县,汜水、陈留二县情形为最重。洪水下泄至中牟,将原已在农历六月溃决夺溜的口门又复冲宽至360丈(约1000余米),大量洪水均由中牟口门向东南漫流,经贾鲁河入涡河、大沙河夺淮归洪泽湖。被淹范围包括河南、安徽境内西起扶沟、西华,东至通许、太康、鹿邑、亳州,南至洪泽湖。”

  黄河夺淮入海

  黄河夺淮指的是黄河在1194年至1855年间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一事。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度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此后黄河大致以山东济水(古时候山东大清河乃济水,并非今天大清河)河道为入海口至今。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