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皇帝通常都会杀功臣 清朝皇帝为什么很少做这件事情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皇帝杀功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君臣关系,是历代皇帝都要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尤其如何处理与功臣之间的关系,更是老大难。功臣大都才干杰出,声望极高,又为国家立过盖世之功,如果皇帝不给于其优厚尊崇的地位权力,则难免让人心寒,为什么激励天下人报效国家。但另一方面,皇帝如果对功臣放手重用,让其大权在握,又难免养虎遗患,培养出尾大不掉的权臣集团,危及皇权。

image.png

  因此,皇帝们对功臣的态度,大都是既利用又忌惮,很难拿捏好其中的平衡。当然,皇帝们在任何时候,都会把维护自己的皇权安危放在首位,那些大权在握、威望极高的功臣们,会被很多皇帝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以免他们威胁皇权,正所谓“功高不赏震主身危”,使得历朝历代诛杀功臣之事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image.png

  春秋时期,越国功臣文种、吴国功臣伍子胥,都受到皇帝猜忌被赐死。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都为各自国家立下大功,但白起李牧都被皇帝害死,廉颇晚年为了躲避皇帝猜忌陷害,客死他乡。秦朝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抗击匈奴,却无辜被秦二世胡亥赐死。

image.png

  汉高祖刘邦更是陷害功臣的“专家”,韩信、韩王信、英布、彭越、陈豨、燕王臧荼等人被他和吕后以各种手段铲除殆尽。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以仁慈英明、善待功臣著称,但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伏波将军马援,却受到他的疑忌防范,死后连葬礼都无法举行。

  唐太宗李世民号称一代明君,对待功臣也是毫不手软,李君羡、侯君集、张亮、薛万彻、薛万均、刘洎等功臣都死在他屠刀下。而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更是把屠戮功臣之举发挥得登峰造极,冯胜、傅友德、蓝玉、李善长等功臣成批遇害。

image.png

  令人费解的是,这种情况在清朝有了明显变化。清朝皇帝从开国老祖努尔哈赤到入关后第一任皇帝顺治,期间长达数十年的南征北战,涌现出一大批功勋卓著的文武功臣,这些开国功臣基本都能做到善始善终,极少有被冤杀错杀之事。印象中,只有雍正杀过一个年羹尧,而且年羹尧也确实有专权擅政之实,不算冤杀。总体而言比之其他朝代少之又少。清朝皇帝为何很少杀功臣?是因为他们特别仁慈吗?

image.png

  真实原因当然不是因为他们仁慈,而是由清朝当时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清朝起家于辽东的渔猎游牧部族建州女真,从起兵之初到入关之初,总人口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军队数量也因此很有限,优秀人才数量更是奇缺。

  而且连年征战,又造成大批将官阵亡,因此清朝的文武人才本就不敷使用,皇帝根本没有滥杀功臣的资本。不仅舍不得诛杀功臣,为了填补人才缺口,清朝皇帝还无条件招降纳叛,大量接受明朝的降臣降将,才勉强补得上人才缺口。

image.png

  原因之二,这与清朝的兵制有极大关系。清朝实行兵民合一的八旗制,清朝武将无一例外都隶属于某一旗的旗主。清朝初年的旗主都是由位高权重的皇族亲王充任,地位崇高权力极大,几乎可与皇帝分庭抗礼,经常直接参与国家大事。他们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都会充当下属武将的靠山,因此皇帝想杀某一旗的功臣大将,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原因之三,是因为清朝皇帝有重用皇族成员带兵出征的传统,因此兵权往往掌握在皇帝的兄弟子侄等“自己人”手里,文臣武将们在通常情况下只是随军受命而已,很少直接掌握兵权,难以对皇帝构成威胁。因此皇帝们自然对功臣们也就不会抱有太大戒心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