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和平时期,军队的士兵都是如何生活的呢?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常常会用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是指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先做好准备工作。这句话正是应用了古时候打仗时的老规矩,毕竟没有粮草的话,别说打仗困难,说不定都无法支撑军队到达前线。所以我们还常常能看到一句话:“打仗,打的就是钱粮。”
这里所说的“钱粮”,就是指军饷和粮草。在古时候,男子之所以愿意从军,就是因为军队会按时发放工资,可以让男子供养家人。因此就算身体不是特别强健的男子,也会愿意去从军,并不是为了去打仗,只是想赚钱养家罢了。
这些发放给士兵的工资,就是所谓的军饷。而且必须按时发放,不然就很容易引发兵变。毕竟你不给钱,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替你打仗呢。
而粮草,就是指粮食和草料,用来维持士兵和马匹的生命,不吃饱哪来力气打仗呢,所以粮草和军饷都同样重要。而且一旦打仗,所需的钱粮数量非常巨大,我们在影视剧中,就时常可以见到,皇帝因为空库空虚、粮草不济而心急如焚的场面。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说古时候打仗耗费粮草呢?不打仗的时候,士兵、马匹不也要吃饭吗,这时候怎么不见皇帝因粮草不济发愁?这就要从古时候的兵役制度说起了。
比如明朝时期,实行的是“卫所制度”。所谓“卫所”,就是各大小兵区的统称,大兵区大约5600人,称为“卫”,小兵区大约1128人,称为“所”,只有百余人的就叫“百户所”。很多人都以为,在不打仗的日子里,士兵就进行每日操练,等有战事再去打仗,就是所谓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实际上,在太平日子里,士兵除了要进行一定的训练,他们还要在朝廷提供的田地里耕种,自给自足。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需要他们缴税,他们依靠自己耕种所得,来养活自己就行,所以也不需要国家提供粮草。等要打仗的时候,朝廷就会派一名“总兵官”带率领他们。战事结束后,总兵官交出兵权,大家又恢复以往的耕种生活。 明朝实行的是“兵农合一”政策,就是说“明朝的兵役制度,是将武装集团寄托于生产集团,而不是将生产集团寄托于武装集团。”在春秋时期,“兵农合一”制度表现得尤为鲜明。
后来,就有很多朝代都借鉴了这一制度。这样在和平时期,士兵就可以通过耕种自给自足,相当于普通的农民,朝廷也就没什么负担。等有战事的时候,国家又能很方便地调动他们。
那么为何打仗时,粮草会耗费巨大呢?主要有这几点原因。
其一,要打仗的话,士兵必然没有时间再耕种,如此一来,国家就必须要提供粮草。打仗动不动就上万兵力,国家一时间要供养这么多人的吃喝,的确会消耗很大。
其二,最大的就是运输问题。古时候山路崎岖,有时候为了不绕远路,尽快将粮草送到前线,运粮官就不得不选择走山路。但是在运送途中,必定会耗损一些粮车,粮草也会因各种原因被浪费一部分。另外运送大量粮草,就必定要大量运送人员、马匹和粮车,除了粮车以外,人和马匹都需要吃东西。他们在途中又会消耗一部分,如此一来,本来十成的粮草,就只剩下非常之七八了。
其三,如果运送路线短的话,那么还能节省多一些。可古时候打仗,大多都在国家边境地区,运送路线非常长远。这样在路中就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敌人设法毁坏,二军官中途贪污。这样下来,最后送到前线的粮草,就只有非常之三四了。
所以说,在不打仗的时候,其实国家没什么多余支出,士兵们自给自足,朝廷就不会出现粮草不济的现象。这时候朝廷就以屯粮为主,等有战事的时候,就拿出来支持军队打仗。
而打仗时粮草耗费巨大,除了朝廷无条件的供给外,途中运输各种耗损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打仗时非常耗费粮草,这句话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