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官员远方赴任,不怕有人伪造委任状冒充吗?
历史上官员委任造假的事情并不多见。清朝《虞初新志·雷州盗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崇祯初年的时候,有个金陵人以部曹的身份去雷州做太守。部曹大人带着老婆和闺女一路顺江而下,哪成想一家三口上的是一条贼船,行至江中部曹大人被杀,强盗们纷纷伪装成部曹和仆人们带着部曹的老婆闺女去雷州上任。
强盗们到达雷州,交上公文后公然做起太守,而且还非常清廉尽职,全然忘了自己最初的身份。
哪成想一个月后,部曹的儿子在老家要成亲,赶赴雷州向父母禀报,一看这哪里是自己的父亲,赶紧向雷州监司使报告,最后在当地官吏的帮助下,将这伙强盗一网打尽。
当然这只是个怪异小说,其中不足以为信,那么在古时候信息技术不发达的社会,虽然极其容易造假,但相对来说造假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存在。朝廷为了防止可能事件的发生,在人事委任的问题上也是煞费苦心。
首要办法是个人履历和基本信息
古时候的皇帝任命官员去赴任,会将官员的档案交给本人一份,这份档案详细记载着官员的基本信息,特别是在身体容貌等方面,比如身高、体态、五官等部位的描述。这些描述都非常详细,比如有没有留胡子,身高是多少,是鹰钩鼻还是象鼻等等。
赴任地负责接待的官员,见到本人以后会办理档案移交手续,打开卷宗通过上面的描述与其本人进行基本的比对,这是第一步的简单确认。
其次是委任谕旨或者吏部委任状
对于级别较大的官员,一般都是由皇帝亲自点派,皇帝亲派的大臣必然是要有皇帝的谕旨,古时候的谕旨都是最为上乘的丝绸,由翰林学士提笔起草后,皇帝加盖玉玺。
这种圣旨是绝对不可能有人敢伪造,主要是材料成本和违法的成本太高,圣旨做工精良,字迹优美不说,主要是伪造圣旨是诛九族的大罪,没有人敢以身试法。
再一种是吏部的委任状,这种委任状一般都是普通的,会加盖吏部的印章。大家要知道古时候的印章是有防伪的,一方印雕刻完成以后,刻工会在印章的里面用凿子敲两下,这种撞击会产生一些自然形成的纹路,绝对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
最终以鱼符核对
我们都知道古时候武将率军打仗,一般都有皇帝赐予的虎符象征着军队的指挥权,虎符一分为二,中央保管一份,两者对起来就可以发号施令。
文臣的委任也有相应的符节,即是鱼符。上任之前,朝廷会先派人将一半鱼符送至赴任得,等到官员拿着凭据和另一半鱼符达到后,两者合在一起就可以验明真身。
另外,通常情况下每个官员赴任之前,都会有相应的仆人或者朝廷使者提前达到目的地进行通告,通告人必然是认得官员本人,等到官员到场后,真假便可以知晓,这是最为实用可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