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官员退休后,一定要回老家吗?
我们常在古装剧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垂垂老矣的官员想要退休辞官,通常都会说自己想要“告老还乡”。这或许给你们一种感觉,古时候官员在年老退休后都会选择回家养老,以此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古时候官员退休后不待在京城这样的繁华都市安享晚年,而要回家养老呢?翻开史书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官职高低,古时候官员们退休后都要回家养老。而当我们了解此中原委后,换作你是古时候官员,想必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一、思乡情切,叶落归根
对于古时候官员来说,一旦离开家乡出仕做官,那往往意味着再难回到家乡。出于避嫌的原则,古时候官员一般情况下不能在家乡本地为官,即使当到位高权重的朝廷大员,无故也是不能返回家乡的。
正因如此,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做官几十年后回家时,甚至出现了“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这样的局面。对于古时候官员们来说,为官的确足以光耀门楣,甚至改变自己的家族的命运,但也意味着自己与家乡的长久隔绝。
因此,等到官员们达到退休的年龄时,他们已经阔别家乡几十年了。对于这些思乡情切的官员们来说,回到家乡养老,安享晚年自然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乡愁成了官员们主动回家养老的一大动因。
官员们回家养老后,还可以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幼年故交重新会面,在朋友和亲人的陪伴与照顾下生活,也有利于这些官员们忘却政坛上的风雨,回归到平凡生活中,和和美美地享受晚年的自由时光。
此外,古人们大都有着“狐死首丘,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他们看来,回到家乡养老并终老于家中,是一种难得的福分。自己可以免受奔波劳累,静待自己的逝去。在熟悉的家乡告别自己的人生,也是古时候官员们选择回家养老的原因。
因此,对于有着乡愁情结和传统观念的古时候官员们来说,回到家乡养老几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绝佳选择。而对于那些不愿意回家养老的官员们来说,他们如果想要留在京城,则要面临诸多限制,使得他们不得不打消念头。
二、京城难留,成本高昂
尽管对故乡的思念和叶落归根的执念深入人心,但也并非所有人都会视家乡为最好的归宿。在封建社会中,繁华热闹的京城往往就是整个国家各项条件都相当完善的地方,能在京城养老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为何古时候官员们都不待在京城呢?
原来,与现在的北上广深大都市类似,古时候京城的经济发展固然发达,但其生活成本也往往非常高昂。即使是身居高位的古时候官员,也未必能承担得起高昂的生活费用。这些古时候官员即使有幸通过俸禄在京城谋得一席之地安居,如何支付高昂的日常生活费用也是一个难题。
退休的官员自然能领到相应的退休金,但是相比于生活在京城的经济成本仍是杯水车薪,难以支应。因此,即便古时候官员们在未退休前能够置办官邸,但在退休后仍然容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对于贫寒的官员们来说,自然是没有能力在京城中安居的。而即使是积蓄丰厚的官员轻易也不敢留在京城,身处天子脚下的京城,官员们的一举一动往往格外引人注目,留在京城养老导致的危险系数之高也是不言而喻的。
他们如果留在权贵遍布的京城,除了要承担高昂的生活成本之外,还要解释自己的收入来源,未免惹来非议。而如果回到家乡,正所谓“山高皇帝远”,自然要比在京城活得逍遥自在。
三、户籍政策,都有限制
在官员退休后回家养老成为惯例后,针对官员退休后的去向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政策限制。为了方便控制人口流动,我国很久之前就实行了户籍制度,即使是为官多年的官员仍然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
古时候官员们退休后,身份就由官员转变为普通百姓,尽管身份地位仍然高人一等,但无疑也是要遵守户籍制度的。在古时候严格的律法约束下,人口流动是受到强力约束的,如果官员们无法取得京城户籍,那就只能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家乡,安心养老了。
古时候官员在户籍政策限制下,大都只能回到家乡安享晚年。而如果滞留在外地不回,往往会受到严厉的制裁。南宋时关于官员退休后的流动作出过明文规定,官员离职后三年内必须离开当地,回到家乡,就连亲属也不能滞留。
明朝时对于户籍制度的遵守更为严苛,一旦发现官员们在某地任职时买田置地,就会遭到革职的处分。古时候的统治者之所以会制定这样的条文,就是不希望这些官员们相互勾结,在退休后仍然在当地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干扰朝廷的法令施行。
而一旦古时候官员们回家,既可以满足他们叶落归根的淳朴信念,又可以逐渐清除这些官员在任职当地的影响力,保证朝廷的法度与权威,可谓一举两得。
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古时候官员们退休后回家养老而非待在京城,有着很多好处。回到家乡的他们可以一解思乡之情,在家乡终老天年实现叶落归根的夙愿。而即便官员们有其他想法,也受限于京城的生活成本和朝廷的政策限制,回家养老成了唯一可靠的归宿。
正因如此,我们才不得不承认,古时候官员们退休后回家养老既是一个明智之举,也是一个不得不这样做的客观事实。无论官员们抱有什么样的想法,能够回到家乡养老,在风平浪静中终老此生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结局了。换作是你,恐怕也得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