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官员上朝都会拿着笏板 最后为什么到了清朝就消失了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朝笏板,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没有笏板?
在不少的古装剧作品中,大臣们上朝的时候手里都拿着一块板子,这块板子就是笏板,也叫做朝笏,是上朝的时候不可或缺的一件东西。
不过,从先秦到明朝都存在的笏板,到了清朝就直接消失了。
清朝的大臣并不会带着笏板上朝,这也是清朝大臣们在表面上看与之前朝代一个巨大不同,那么为什么之前沿用数千年的笏板,会在清朝直接消失。
做备忘录的朝笏
所谓“笏”,在古时候相当于一个多功能的记事本,在纸张还没有发明出以前,大臣们上朝上疏说一些事情的时候,都是要记下来的。
东汉《释名》中记载:笏,忽也,备忽忘也。
说白了,大臣们就是怕上朝议事的时候,自己突然忘记要说些什么,耽误事,所以就将要禀告的事情全都给记下来,而当时充当备忘录的记事本,就是这块笏板。
《礼记》: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就是因为那时候没有纸,所以只能用笏作为书写记事的备忘录,一般来说笏板最初就是用木头或者竹子削成薄片制成,因此“笏”就是个竹字头。
身份品阶的象征
随着时间推移,东汉时期造纸术逐渐成型发达起来,相较于笏板,用纸书写自然更方便。
但是笏板却也没有正式退出,因为这玩意儿从先秦就开始用,使用了上千年,大家也都习惯了用笏板,因此逐渐变成了装饰物,尤其用来区别身份。
作为礼仪之邦,古时候就习惯于用衣冠的不同来区其他人物的身份不同。
朝笏作为大臣们随身携带的东西,因为执笏者的身份不同,笏板的材质也不一样。
品阶比较高的大臣,其朝笏往往都是用象牙、玉石之类制成,而品阶比较低的大臣,自然就是用各种木头或者竹片制成,朝笏成了一种礼仪物品。
唐宋之后的朝笏
从唐朝开始,对于不同品阶的人所使用的笏板,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几乎成为了当时朝服的一个组成结构,笏板也不是能随便使用的。
也因为笏板要随身携带,当时也出现不少人,将笏板直接插在腰带之中。
笏板除了之前当做备忘录,以及之后的礼仪之用,还有个用途,那就是在上朝的时候让大臣们将自己的正前方遮住,不能够直视正前方的君王。
到了两宋与明朝,上朝的时候带着笏板成为一种礼仪,是不能不带的,如果忘记带的话那就是殿前失仪是要受罚的,也因此出现了互相借用笏板的现象。
清朝笏板消失
清朝是满洲所建立的王朝,虽然入关后基本延续明朝的诸多旧制,但清朝仍旧大规模清除前朝的文化影响,比方说剃发易服最为典型。
笏板作为前朝服饰的重要配饰,前朝的衣物都没了,笏板自然不能再留着。
满洲人习惯于牵马骑射,清初的大臣们也大多是从武出身,而清朝大臣的服装并没有腰带,手上拿着笏板有很多不便之处,所以将笏板给取消了。
清朝开始,用了上千年的笏板就直接消失了,这也是因为笏板作为之前朝代文化的一种符号为当时所不容,而且现实中也不太方便,因此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