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府衙的通缉画像真的能抓到人吗?罪犯肖像画得像不像
最近网上有这样一则文章,大致内容说的就是古时候府衙的逃犯肖像,和真人比起来往往存在很大的偏差。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能够捉到逃犯呢?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按照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在封建社会,一般逃犯的肖像在捉捕的过程中并不重要,只是起到一个次要辅助的作用,说白了就是聊胜于无,因为按照当时的制度,地区与地区之间都有严格的交通限制,没有正儿八经的门引证明,基本上是无法入城和出城的。
所以,逃犯只要潜逃,除了隐居深山老林之外,根本很难在没有任何证明的前提下入城。所以,逃犯的肖像自然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毕竟肖像都是挂在城门,如果逃犯不通过城池的话,肖像自然无用。而如果对方脑子不够用,真就要入城或出城的话,单凭不具备任何证明就能直接将其盘问拘捕,也根本用不着罪犯肖像。
但是,事实的真相就真如那篇文章中说的那样吗?其实并非如此,真正让我们产生古时候府衙的罪犯肖像与真人不符的观点,实际上还是受到了现代影视作品的影响。因为在很多古装题材的电视剧中,府衙绘制出的罪犯肖像,简直不忍直视,所以也就不怨广大观众会产生这样充满了偏见的观念。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提及府衙的罪犯肖像,就不得不先说一下中国古时候的绘画问题。与西方相比,我国古时候绘画更偏向于写意,尤其是在作画的时候,往往喜欢运用留白的手法,为世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寄托。而西方的绘画则偏向于写实,运用光影空间的效果,使得画面更加逼真。但两种绘画领域都各有千秋,并无高低之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无论写实写意,在对人物的绘画上,东西方在绘画中的人物还原度其实是很高的。就比如著名的《三才图会》,抛却作者本人没有亲眼见过的名人之外,但凡与其接触过的人,落在画面上的样貌与本人并无差别。尤其是朝廷中存留下来的皇亲国戚及臣子的肖像图,其真实度也是可以用作考古参考的。
当然了,毕竟古时候的画师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展现绘画对象的面容,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肖像,就存在丑、俊两幅,而根据史料的记载,偏丑的画风似乎更加真实一些,只不过画师在当时为了顾及性命,需要进行美术加工而已。但从这一点上来看,古人的绘画技术也却非影视作品中描述的那样低劣,反倒是极为高超的。
而对于府衙来说,想要在当地广大百姓中招揽一名懂得绘画技术的画师,难度并不高。尤其是从中央及地方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肖像来看,哪怕是追捕逃犯的肖像,其还原度也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影视作品中之所以丑化逃犯的肖像,主要也是为了推动情节,甚至是为整部影视剧增添一些诙谐的气氛,切记不要当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