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福建为什么会成为兵家不争之地 除了是边缘外还有其他原因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时候福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福建是个兵家不争之地,不说远的,就说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东部沿海各省大部沦陷,唯独福建省未被大部分侵占。福建有何特殊之处?为何自古以来就不被兵家重视?本期我们就来说道说道。兵家争天下,就是争位置、地形、人口、物资。福建之所以被排除在外,正是因为他不具备这些条件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地理位置上,福建在古时候可以说是处于边缘地区

image.png

  我们可以看出像四川剑阁、陕西武关、湖北襄阳、两淮安庆等战略要地都集中在中原一带,而福建偏居于东南沿海一隅。从中原到广东、江西和浙江都不需要经过福建一带,中原地区的群雄逐鹿,要是攻下巴蜀,然后顺长江东下,天下基本安定。比如北宋时期《宋史·世家一》记载,宋太祖代周建宋“十余年间,南平荆楚,西取巴蜀……至于(宋)太宗,吴越请吏,谭泉来归。”十年内,宋太祖向南平定荆楚,宋太宗时期,吴越国和清源军(泉州)直接请求并入北宋,根本没有折损北宋一兵一卒。这说明福建根本不用争,只要平定江南大部,福建自然归附。由此可见,福建的地形位置上在古时候历史的大背景下,实在是偏远,根本对中原争霸局势起不到制衡作用,这就是不争原因的之一。

  其次,福建的地形不值得争

  都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形容的就是蜀地素来多兵戈之事。这多是因为四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险要地形所致,殊不知,福建还流传一句“闽道难,更甚于蜀道难”。福建地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0%,北部武夷山脉斜贯闽赣两省。最高峰黄冈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高峰。武夷山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隔绝了外来敌人的入侵,使福建长期相对闭塞荒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时候,出入武夷山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image.png

  按理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本应该是战略要地,怎么就成了不争之地?福建在地形上确实是易守难攻,可关键拿什么来守?由于山地占90%,耕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沿河流域及山间谷地和低丘陵梯田等地。但耕地面积不及全国人均一半,在加上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达1400-2000毫米,5-11月还有台风登陆。红壤、黄壤是福建的主要土壤类型,但这种土壤不产粮食,那产什么呢?产茶叶。武夷山的大红袍和安溪的铁观音等名茶。即使你没喝过,我相信你应该听过。但在战乱的古时候茶叶又有什么作用呢?吃不饱什么都是白搭。马谡是怎么失街亭的?他就是选择舍弃水源,登上南山选择有利地形。张郃断绝马谡取水道路,等到蜀军水源匮乏后,轻易拿下街亭。所以地形在有利,后勤保障不充足,有利也会变成不利。只要断了外界的物质供应,不需一兵一卒就能不攻自破。地形不利,资源不丰,这是原因之二。

  其三,福建无人可争

image.png

  这里的人指的是福建本地的居民。在没有先进武器的年代,人口多寡决定了战斗力的强弱。而福建的主体不是客家人,而是闽越人,不过跟客家人一样也是从南方迁徙过来的,比客家人来得更早一点就是了。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无疆战败,越国国民徙居福建长乐一带,与闽土著发生融合,闽越族由此形成。到了秦朝,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一方面把大量闽越族人迁往今浙江北部及安徽、江西境内等地。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罪犯流放到闽中来。汉朝时期,闽越内部发生兵变。汉武帝把闽越贵族官僚势力阶层、军队及部分人口集中的闽越人都迁到江淮一带居住。汉在福州设立冶县,这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县。冶县建立之初,户口不及一万,主要集中在闽东和闽北山区一带,居民结构主要是闽越遗民。唐代,福建地广人稀。元和年间,人口只有74万户左右。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入闽“杀人如蚁”,使福建人口又进一步减少。到来北宋末年,由于北方土地被金兵占领,中原大规模汉族人民大规模南迁,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福建定居,福建户数才突破百万大关。可见在古时候福建人口数量历来一直不多,而且还是客家人占主导,所以不被兵家重视,这是不争原因之三。

image.png

  综合三点原因,福建为何是兵家不争之地:

  一、地处偏远,战略意义不显著。

  二、地形多山,农业生产力低下。

  三、人口过少,争夺的意义不大。

  当然,古时候的战略意义不代表现在也是如此。随着经济中心向沿海地区转移,沿海城市地位逐渐上升。虽说现在的福建也算不上必争之地,但被到杭州上海,南及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东隔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这样的的中间位置也算是重中之重了。

image.png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